在声乐教学中, 通常把4岁到12岁儿童的声乐培养称之为童声训练。童声训练作为声乐教学的启蒙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有效的利用这一摇篮期,帮助学生培养起音乐兴趣,并提升其音乐素养与气质。可以说,童声期不仅是声乐教学的起点,它还决定着学生音乐生涯的长度。在这一意义上,童声期的声乐教学对整个声乐教学体系来说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童声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孩子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如能注意以下几点,将大大有利于自己的教学以及孩子的成长。
第一,不过分强调儿童的共鸣腔体
老师要谨记,不能一味的追求高音而让学生演唱其不能达到的音域,否则,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嗓子。同时,还应该让儿童生动、简单、自然鲜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护嗓”远比“练嗓”更为重要。
第二,不让学生演唱过于复杂的声乐作品
由于儿童的认知有限,尚无法很好地理解复杂音乐作品的内涵,而且大多儿童由于声乐技巧的能力有限,也无法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因此,教学作品的选择,可考虑围绕学生的兴趣来选择。
第三,不教授学生成人世界的庸俗歌曲
一流的音乐绝不仅仅是高超音乐技能的展现,它更是文化内涵的展现。从学生音乐道路的起点开始,教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贯彻,音乐修养的高低对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
四要
第一,教学要形象化。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乐技巧,融化在儿童直观的形象思维中。在声乐教学中,有的教师跟儿童大谈声乐理论中的“位置、”“共鸣点”、“关闭”“三种唱法”等专有名词,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在学习中,应针对儿童用浅显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达到目的。
如用“闻花”来表达歌唱前的气息准备状态;用“第二个扣子”表示歌唱时喉咙的假想位置。用“关门”来表示关闭唱法等。这种形象、简洁的术语很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儿童很快地抓住感觉并给感觉定位。用很简单的词汇代替繁琐的理论,发挥儿童的优势,避开儿童的弱势,把复杂抽象的声乐教学变的简单而轻松。因此可以说,简洁、形象、准确的教学术语,是打开儿童声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第二,要及时赞美学生
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同时,及时赞美和肯定还能把正确的发声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儿童,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还能稳定他们的发声方法,提高他们对声乐的悟性。
第三,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歌唱表现力
要教会学生理解歌词及音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歌曲进行分析、讲解,让他们充分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不但要教会孩子们“会唱”,还要教会他们声音变化时的对比,如: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变化、风格的变化、情感的变化等等。因此,注重学生歌唱时的表现力,让他们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并能够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之中,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表现力及审美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儿童声乐教学中,需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要用温和的语言、甜美的微笑和他们沟通,教师的言行,甚至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声方法的掌握也是逐渐建立和形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切不可用刺激性的语言,这样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对学习唱歌失去自信心。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儿童声乐教学的这片土壤里,有待于更多的声乐工作者去探索、耕耘,不断地去完善声乐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学会耐心、学会发现、学会肯定,把一棵棵幼苗培育成鲜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