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6 20:39:09
作为世界三大家族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家族,、经济还是哲学文化领域都影响着整个世界。声名远扬的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作为家族中最为显赫的天才级的哲学家,思想影响至今,和路德维希不同,哥哥保罗却是为“彻头彻尾”的文化咖,左手钢琴师的美名可不是子虚乌有的。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文化史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凡哲学之事都会与音乐有关。而其中的代表就出自维特根斯坦兄弟――保罗和路德维希。柏拉图早就说过“哲学是最好的音乐”,所以今天就来说说在这个家族中最会弹琴的人。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保罗·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家族都是懂音乐的,当然这一切都和保罗的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有关,他会在闲暇时光聆听音乐,并邀请勃拉姆斯或者约阿希姆这样的音乐大家来家里的音乐厅进行演绎,当然妻子更是位爱音乐之人,她擅长弹琴,并乐于演奏。就是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当中,保罗却成为了家里唯一一位以音乐为生的人。
保罗在母亲的影响下,很早开始接触钢琴,师从马尔维娜・布里,后来盲人管风琴家、作曲家约瑟夫・拉伯也成为了保罗的老师,并影响了他的一生。用心且真爱音乐的保罗,在1913年完成了自己的首场演出。他演奏了门德尔松和李斯特以及老师约瑟夫·拉伯的作品,而正当一切都看似顺利时,一个巨大的不可抗力悄然临近,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正因一战的爆发,影响了保罗的后半生。他和弟弟路德维希都参加了一战,都立了战功,也都做了俘虏。在俄军的战俘营中,保罗很不幸的失去了右臂,这对一位钢琴家来说是极大的打击。他曾一蹶不振,拒绝演奏,但他顽强的生命力和固执且在格扎・茨希伯爵(单臂弹奏钢琴大家)的著作鼓舞之下还是再一次“重生”。他开始尝试弹奏利奥波德・高多夫斯基专门给左手钢琴家改编的肖邦练习曲。而此时他的老师拉伯也给了保罗重新弹奏钢琴莫大的鼓励。
1916年,保罗完成了他的再次登台演出,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保罗再次选择了门德尔松和肖邦的作品,他没有向外界宣布自己是在单臂的情况下进行演奏的,而在他艰苦卓绝的练习下演奏现场的观众几乎无人发现这一状况。他内敛却又不服输,可最后他左手演奏的事实还是传开,这一切让很多人都为之感动。1918年11月一战的硝烟终于熄灭!
虽然成功的演出和反复的作品弹奏让保罗可以很好地掌握单臂演奏,但毕竟可供选择的作品有限,而老师拉伯年岁已高,保罗只好委托名家专门为自己创作属于左手钢琴家的作品了。拉威尔、理查・施特劳斯、普罗科菲耶夫等大家都开始为他谱写作品,随着作品的增加,他开始到苏联、美国做巡回演出。
(建议wifi下浏览,记得全屏哦)
拉威尔专为保罗写的《左手钢琴协奏曲》
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保罗最后选择了在美国定居,并一直在那儿在举办着自己大大小小的音乐会,乍一看来他在美国过的似乎不错,但因为合约和手续的问题,那些为他写作品的钢琴家不得不将作品独奏权交给别人,这样一来,他的演奏不可避免地在走下坡路。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说说固执的保罗和他的“哲学配”弟弟路德维希的关系,路德维希的苛刻挑剔是出了名的,虽然他不会当面直接指出对兄长演奏的看法,但他还是侧面提出保罗的问题,他曾在给保罗的信中说道“我认为,你不想躲藏在一部音乐作品的后面,而是在其中描画自己。如果我想听到作曲家的声音(我惯常如此),是不会到你那里去的。”而保罗也从不“示弱”,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对演奏的态度,认为凡是爱音乐者就是懂演奏的人……所以说两个独立而自我意识极强同时保持极强荣誉感的人确实是难以在彼此间选择退让的。
路德维希之所以对哥哥保罗有着如此态度,与他对音乐的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 “思想疯子”常年沉湎于语言的游戏,但从他论述音乐的随笔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一个感性的聆听者,他认为音乐的目的是:交流感情。他说“巴赫的乐曲比莫扎特或海顿的乐曲更像语言”,他的思维的方式是艺术家的、即兴的一种片段式的感觉碎片,并无理性的逻辑分析参与。在论述贝多芬和瓦格纳、勃拉姆斯之间的区别时说:“瓦格纳和勃拉姆斯彼此以不同的方式来模仿贝多芬。但是,在贝多芬那里是天上的东西,被他们变成了尘世的东西。”
看来,路德维希也是懂音乐的。但他和保罗之间的感情,也许如亚历山大・沃所说“一种相似的像鸡尾酒般混合着的自尊、荣誉感和顽固”,所以才阻碍了他们兄弟之间的亲密。也是在逃离维也纳后,固执的保罗就再也没有见过弟弟路德维希,也不再与家人往来,在1949年时,路德维希曾试图前往长岛造访保罗,遗憾的是兄弟二人未能重逢。两年后,路德维希在英国去世。十年后,保罗与弟弟患上同一种疾病,于1961年3月在美国去世,享年七十三岁。维特根斯坦家族中最懂音乐的人就这么离去……
artvoi特约作者 / Holiday
艺术百科 | 展览活动 | 商品导览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QQ群: 173081765
* 国内投稿及合作邮箱:hi@artvoi.com
* 海外投稿及合作邮箱:hello@artvo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