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说,认真做音乐,也是在学“仁”哦

2020-11-04 05:17:05

1

3.23【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注释】 

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翕:音xī,收敛呼吸形容乐声细微悠长。一说是热烈的样子,一说是形容各种乐器合奏的声音,一说是人们刚听到音乐钟声后的振奋模样。 

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纯:美好、和谐。 

皦:音jiǎo,清晰、分明,音节分明。 

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有关音乐演奏的道理:“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乐声细微悠长;继续展开下去,乐声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演奏完成。

【评论】

本章,孔子名为向鲁国的乐官传授奏乐之道,实际上也是借音乐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思想理念。对于孔子来说,“乐”作为“六艺”之一,本来就是人们的必学内容,兼之“乐”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对人们的思想都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所以,如何演奏音乐,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继而灌输给人们一种真善美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孔子就试图用自己的理解去给鲁国的乐官传授奏乐的技巧。概而言之,就是循序渐进,美好和谐,恰如其分。

始作,翕如也”,就强调了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最开始的阶段,一定要寻求足够的帮助和合作,集众人之智,继而少犯错误;同时,多方合力,更能增加起始阶段的稳定与平滑过渡。当今社会是一个抱团取暖的时代,单打独斗极有可能会被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欲成大事,则必须要有团队,形成合力,方得行得长远。

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无论做什么事情,走过过渡期之后,就是要做内容输出。那么此时,就要求你输出的“内容”务必要具备和谐美以及界限感。不具备和谐美,那么你输出的“内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界限感”,则你输出的“内容”就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做不到恰如其分,从而会显得突兀以及给人造成不适感。因此,对于“内容输出”来说,“内容”本身应该具有张力,可是价值延伸则需要限缩。

2

3.24【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释】 

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见,xian,引荐。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论】

本章不啻为是对孔子的包装营销了。作为一个边界的守官,想要见孔子,无非是有四种诉求,即:对上,能够获得照顾,顺承上意,将来好升官发财;对下,要能够获得下属支持,体恤下情,招抚人心,;对外,不辱使命,拒敌于国门之外,震慑邻邦;对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于是,这位傲慢的守官就对孔子的弟子说,“没有哪个大明星从我这里过还不让我见见的”。待他见了孔子,也不知道孔子究竟跟他说了什么,出来就说:“天下都会以孔老师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你看,就这么一进一出,这位守官已经完全被孔子所折服。显然,这里对孔子是极力推崇的。可是,我们从这位守官的话中也是不难看出一些端倪的,因为他说,孔子能够作为当世楷模,完全是因为天下无道很久了,那么,自然,孔子的话是“有道”的。可是孔子的“道”,又是什么呢?此处就没有再展开了。

只是,若真如“仪封人”所言,那么,为何孔子又周游列国而不得其用呢?读者不妨思之。

3

3.25【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韶》。 

②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③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良善正确。舜的天子之位是通过和平的“禅让”方式取得的,所以孔子认为其内容“尽善”。 

④武:《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⑤未尽善:还没有完全做到善。周武王为拯救百姓而讨伐商纣王,虽然属于正义之战,但毕竟属于暴力行为,而且有“以下犯上”的嫌疑,所以孔子认为他的音乐没有做到“尽善”。

【译文】 

孔子评价《韶》说:“它的形式十分优美,它的内容也完全良善正确。”又评价《武》说:“它的形式十分优美,但它的内容还没有做到完全的良善正确。

【评论】

成语“尽善尽美”就出自于此。本章孔子就将他的对音乐的评价具体化了,即以《大韶》《大武》为例。孔子认为,音乐的尽善尽美,不是仅仅形式优美就ok的,还要求内容思想的良善正确,这也与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为什么《经典咏流传》可以热播而《中国有嘻哈》会被棒杀,除了演绎者因素之外,内容的纯正与否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么?这也是笔者所认为内容输出要具备“和谐美”和“界限感”的概念了。

4

3.26【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宽:宽宏大量,指行德政。孔子认为行德政,人民就会“有耻且格”。“格”就是统治者得众的表现。宽与猛相对。

敬:恭敬认真。

③哀:哀痛。

【译文】 

孔子说:“身居高位却不宽宏大量,行礼之时却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却不哀痛,我凭什么还要把这样的人放在眼里?(或这种样子我怎么能够看的下去?)”

【评论】

本章孔子看似是在评价三种行为,实际上是在评价存在这三种行为的人。

首先,“居上”,是指身居高位的人,这里的身居高位,小到家庭企业,大到政府国家。无论你是作为上级还是家长,如果不能以宽待人,就不能得众,不会得到大家的拥护。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抵如是。不能待之以宽,则必然失之以苛,求全责备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颗自私至极的心。不能宽以待人,就更别提待人以“仁”了。

其次,“为礼不敬”,行礼之时不够严肃认真,那么可见当事人对“礼”这个制度是心存鄙弃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人没有规矩,没有规则意识,那么,这样的人就可能没有道德底线。不择手段是这种人的基本行为方式,无耻,或许就是这类人最好的代名词。

最后,“临丧不哀”,就是指参加丧礼的时候并不真心哀痛,这样的行为,说明这种人不具备同情心,更没有共情意识,不能设身处地的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冷漠,或许是这种行为最恰当的注脚。

那么,对于这三种行为,以及有这样行为的人,孔夫子自然是带着鄙夷的口气说一句:“自私、无耻、冷漠成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放在眼里?!”

Ps: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邮箱liyao3633@163.com,或者后台私信我。我不反对作为学习或者传播使用,但是如需使用请声明作者。毕竟,考证不易,且用且珍惜。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书画诗词院 官方微博。

今天改版为后面加上了我自己学习时的一点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介意,还请后台留言交流。





读百家之言,做自己之学,

明先贤之理,悟今世之道。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