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18:40:22
最近“老炮儿”这个词曝光率很高,凑个热闹,把我拍过摇滚界的“老炮儿”也搜了出来。虽然他们的很多音乐,到现在已经不流行,但我是听着他们的歌长大的,每次再听见那些老歌,依然心潮澎湃。一直希望用我的镜头记录一下他们,满足自己,也算是对他们的致敬。在拍摄的所有艺人中,摇滚音乐人是我最喜欢拍摄的人群,他们自我,不装,会给摄影师很大的创作热情。照片中,他们很多都是抽着烟,随随便便地站在那,他们不会摆姿势,不会拍完跟我说“帮我修瘦点。” 如今这些“老炮儿”有的还是业内老大,有的则解甲归田;有的成仙了,有的颓废了,有的失业了,但是就像电影《老炮儿》里的情景,只要他们站出来,那股硬劲儿还在!
这里的照片大部分是人像,把照片整理并调整了下,让它们显得更像一个系列。
————摄影师 文立明
崔健
2013年 崔健的地位毋庸置疑,“老炮儿”中的“老炮儿”。老崔,不管你从哪个阶段开始听他的音乐,都不会觉得过气,他音乐一直在变化。最喜欢《红旗下的蛋》,就算现在听,也秒杀很多专辑制作水平。
黑豹
2013年 拍摄于丽都一个咖啡馆 这个时候的黑豹已经没有太多人关注,不知道他们商演如何,不过觉得凭借第一张专辑的影响力,还是可以吃老本,毕竟《Don’t break my heart》现在KTV里还有好多人点。新乐队换了主唱,跟很多主唱占话语权的乐队不一样,四位大哥更像是乐队主力。
零点乐队
2007年 为零点乐队单曲拍摄封面 高中时,记得有一阵很久没有看到新的摇滚专辑,去西单音像大世界时突然看到一盘磁带,五个大哥穿着皮搂儿,看着挺“狠”的,结果买回家,跟他们的磁带封面上写的一样“中国第一支流行摇滚乐队”,虽然旋律上口,但“流行”绝对在“摇滚”前边。
唐朝乐队
2005年 拍摄于丁武家附近
拍摄时让他们都藏在纱帘后面,我觉得他们在慢慢淡去,一个时代也是。中国摇滚乐开始走下坡路,都认为是以张炬的离世为标志,唐朝乐队在1999年发行完《演义》后,就再也没回过神儿来。
2010年 拍摄于五道营 这时的丁武整个人状态都不错,演出、画画发展都挺好。少了冲劲,多了安逸。
郑钧
2005年 拍摄于郑钧自己的logos酒吧 郑钧是我最喜欢的歌手之一,他的状态也是我认为摇滚明星必须要有的状态,懒散,随意,有范儿。
2007年 拍摄于今日美术馆
朴树
2003年 拍摄于The rolling stones Club 朴树的气质我认为总是带些忧伤,所以拍摄基本没让他笑对镜头。好的摇滚歌手都爱抑郁吗?也许吧,但每次重整旗鼓时,朴树还是不会让人失望。(拍摄使用柯达135反转片,相机佳能50E)
窦唯
2009年 拍摄于雍和宫 窦唯每次现场演出之前都会是最热烈欢呼声,他就像个领袖,当然都是以前那个窦唯为他积累的人气,现在这个窦唯,很多人说已经理解不了,甚至演出时,歌迷会喊“唱一个”。窦唯只是在做自己, 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果他想挣钱,唱一首《无地自容》就全有了。
张楚
2005年 拍摄于愚公移山 那时张楚好像已经消失了很久,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也让人很激动。对于当时的音乐圈,他其实是神秘的。
那时他演出也有了一些,但还是同样的问题,复出后,他也拒绝唱自己的老歌,而是玩起了电子乐。作为压轴出场的摇滚明星,演出开演前得到最热烈的掌声,但当演出开始后十多分钟就开始有人退场。台下喊着让他唱老歌,台上的他没有任何互动。
2008年 拍摄于树音乐公司 当时张楚签到了树音乐公司,接受媒体采访,张楚少有的穿上了白衬衫,他很拘谨,拍摄起来并不顺利,最后我把拍摄地点挪到了空楼道里,他才放松了些。
谢天笑
2006年 拍摄于丽都饭店 当时的谢天笑发行完了第二张专辑,反响虽没有第一张好,但是还是给之前喜欢冷血动物的歌迷解了渴。从那一两年,摇滚乐演出市场四面开花,谢天笑演出开始增多,最终成为中国摇滚音乐节演出出场费最高的摇滚老炮儿。虽然是接受媒体采访,依然穿着随意,兜里还塞着存折,在门外抽烟时,发现他状态最好。
2008年 拍摄于南锣鼓巷 这一年谢天笑发行了他的第三张专辑,明显感觉生活状态安稳了。
非常喜欢谢天笑的歌,所以不管演出采访拍他也很多次,每一次拍摄都有着不同体会。上学时,“老豪运”酒吧离学校很近,圣诞夜去看冷血动物,一个屋就能装下几十人,但是台上台下每个人都是享受的。在中国,做摇滚乐不会让一个人成为亿万富翁,从一开始摇滚人就清楚这点。所以他们都是非常放松,毫无掩饰,很少装逼,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怕。
肖楠
2005年 拍摄于新蜂音乐公司 中国第一支女子乐队眼镜蛇乐队主唱兼吉他手
艾斯卡尔
2006年 拍摄于豪运酒吧 穿着还一直保持着老摇滚风范,皮裤加长头发。
许巍
2003年 拍摄于logos酒吧 从许巍的歌中总能听出,在黑暗中挣扎,他也是一个把自己情绪都放在歌里的人,自己的音乐之路起起伏伏,但却有颗平常心。
2005年 有了大的公司为许巍包装形象,演出也开始增多,特地选择了又舞台设备箱的背景。
(许巍也是我最喜欢的歌手,杂志采访拍摄和现场拍摄不知拍过多少次,我绝对铁杆的。)
刘效松
2015年 被崔健“授予”中国最著名的打击乐手,至今还活跃在各个演出场合。
秦勇
2013年 拍摄于建国门 当年栾树做黑豹主唱,还是能接受的,到了秦勇,觉得黑豹的歌一下变“正”了,嗓子好并不一定能打动人。而2013年复出的他,带来的是他和他儿子的故事,他身上经历过得事,我看到了责任和乐观。
反光镜
2005年 拍摄于鼓楼东大街 从1999年发行《无聊军队》知道了“脑浊”“反光镜”,那时候大学宿舍里有个破录音机,我一放他们磁带,宿舍的同学就都默默地走了... ...拍摄他们时不需要多说,因为举手投足,他们都和玩的音乐是一致的。(佳能300D拍摄,我的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拍摄)
2013年 拍摄于钟楼湾胡同 朋克会让人永远年轻,真的。
彭磊
2008年 拍摄于彭磊家 彭磊家的“道具”很多,他是个怀旧狂人, 可能他总想回到那个单纯年代。最后就有了这组照片。
高旗
2006年 拍摄于后海 如果那个年代有“颜值”一说,那高旗绝对是那个年代摇滚圈最高的。但他的高颜值并没有影响他音乐的分量,超载乐队第一张专辑是可以载入中国摇滚专辑前五名的。拍摄那年他已经38岁,但因为他成名很早,看他的眼神总是那么淡定、平和,当然颜值还是最高的!
痛苦的信仰
2006年 拍摄于北京霍营 霍营在那几年是一个地下摇滚乐队集聚地,但像痛仰这样已经在圈内有影响力的乐队,还挤在一个几平米、没有暖气、外面窗户用棉被遮挡的排练室,摇滚乐对于这些年轻人魅力不言而喻。他们可能连自己吃饭的钱都没有,那他们也要用歌声告诉世人,他们对社会对世界是有态度的。
2015年 痛苦的信仰乐队 乐队经历了起起伏伏,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成立十几年还活跃在摇滚市场上的乐队。
张亚东
2006年 拍摄于张亚东工作室 一提“老炮儿”,总感觉应该是黑豹唐朝,张亚东更像一个前卫音乐人,岁月也不会太干扰他年龄。如果你知道他制作过许巍、朴树、窦唯、瘦人等等这些摇滚人的专辑,你就可以知道他算不算“老炮了”。
2008年 拍摄于张亚东工作室
姜昕
2003年 拍摄于青鸟摄影棚 这是我当时第一份摄影工作的试拍照片,厚着脸皮请来姜昕做我的模特,拍摄时,正好看到墙上一张史宏伟老师拍摄的黑白人像照,姿势基本是学习那张照片的。(当时用玛米亚RB67拍摄,120反转片,这个机器后来用了很久,拍人像都是手动相机,一点没觉得慢)
2003年 拍摄于宝钞胡同一排练室 姜昕在为自己的专场演出排练,只要拿起麦克风,怎么拍怎么有。
万晓利
2006年 拍摄于工体附近 在民谣“复兴”的现在,万晓利可以说是新民谣里的“老炮儿”。
脑浊乐队
2006年 拍摄于天音排练室 提起脑浊,大家都会说出“专业”两个字,这和他们和国外音乐公司合作不无关系。2015年,主唱肖容离队,一个乐队如果主唱不在了,有时候就像丢了魂儿。
左小祖咒
2005年 拍摄于交道口一咖啡馆 左老板, 叱诧风云,对于普通人你可以没听过他的歌,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 别把“祖咒”两个字打错,左小老师会不高兴的。用他自己独有唱法、歌词说着世上是是非非,虽不猛烈,但直达要害。还有一点,他唱得很随意,音乐制作水平绝对是最牛逼的。
沈黎晖
2007年 拍摄于摩登天空公司 那时候,虽然清醒乐队还在,但沈黎晖身份基本定义为老板了。拍摄选择在地下室,是我认为当时摩登虽已经成立十年,但大部分摇滚乐队还是半地下状态。不过从沈黎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对这个事业的信心。
何勇
2008年 拍摄于上海大舞台 上学时,可以把整盘儿“中国摇滚乐势力”磁带背唱下来,何勇的一句“三弦演奏,何玉生,我的父亲。”会带来莫名的激动。过去这么多年,发生了那么多事,他的父亲还陪在自己儿子身边,更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
罗琦
2005年 拍摄于那家小馆 罗琦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最著名摇滚女主唱。眼睛受伤的经历,给她的歌注入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她的歌变得更坚强。《我是歌手》让罗琦重回大众视野,她也表现得更加自信。而在我拍摄她那时,她的头发剪的,还是要故意能遮住左眼,我也很默契选择她最好的角度,好像在保护着什么。
李延亮
2002年 拍摄于李延亮家中 在李延亮家中,他向我们展示各种效果器时很兴奋,像赋予了它们生命一样。拍摄时决定把所有效果器摆放在他周围,他完全享受在其中。
小河
2001年 拍摄于老豪运酒吧 那个时候还在上学,经常出没在豪运酒吧看演出,可以看到很多乐队,小河也经常光顾那里,当时他的“耳饰”很吸引我。
苏阳
2006年 拍摄于火车上 那一年去宁夏找好朋友玩,回来的火车上遇到了苏阳。一个人、一本书,穿的衣服,和脸上经过宁夏强烈紫外线晒过的皮肤,印象很深。他的音乐是骨子里蹦出来的。
这些照片呈现的就像他们演出的中场休息,最终他们还是属于舞台。很幸运这些“老炮儿”的演出我都看过,他们最有魅力的时刻还是在舞台上。
最后,感谢当年拍摄过程中和我一起战斗的兄弟姐妹!照片在,回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