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教父去世了,生前至爱梵高

2020-11-11 23:23:04



前几天刷屏的余光中,许多人都提到了《乡愁》,官方也是这么说的,说《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种说法可能不妥,这个“不妥”不是我说的,而是余光中自己说的。要知道,他是第一个翻译梵高的人,也是华人摇滚的第一人。


关于《乡愁》,余光中后来自己说过这事儿,他说《乡愁》就是一张名片,印的太大了,把自己其他事情都遮住了。



余光中是第一个翻译梵高传记的人。那年是1956年,余光中28岁。


这本传记就是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


《渴望生活》是美国人写的,原名叫Lust for Life,本来是生活。


余光中翻译的那版就叫《梵谷传》。



余光中在1960年代,去了美国一段时间,名义上是讲学教书,业余时间沉迷摇滚乐。


他在美国的那段时间,正好赶上了伍德斯托克,赶上了60年代末摇滚这个词被无限放大的年代。


余光中在美国期间,写了几篇文章,介绍摇滚乐。后来到了1970年代初回到台湾之后,还开过一档电视节目,专门介绍他在美国看到的摇滚乐。



前几天余光中刷屏的时候,看见一个大V提到了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那是一个非常喜欢摇滚乐的大V,我初步揣测,那位大V应该是只看过余光中散文精选集当中收录的《听听那冷雨》,而没有看过当年被命名为《听听那冷雨》的那本书,否则他应该不会忽略书中最后的四篇文章。


这四篇文章写的都是摇滚乐。


其中一篇叫《论披头的音乐》,概述了一些美国摇滚乐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然后被一帮英国人听到,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四披头”,反扑席卷美国市场。


没错儿,The Beatles的翻译很多,我们常见的是甲壳虫、披头士、披头四,余光中当年管他们叫“四披头”。


还有一篇叫《苦雨就要下降》,讲的是印度西塔琴大师Ravi Shankar找到披头士吉他手乔治·哈里森,请求他办慈善演唱会捐助家乡的故事。



就在发表《听听那冷雨》的同时期,余光中还发表了一本诗集,就是著名的《白玉苦瓜》。当时被很多唱民谣的人看到了,其中包括胡德夫、杨弦。


因为余光中介绍了摇滚乐,胡德夫、杨弦等人,将余光中奉为摇滚教父,决定致敬摇滚教父,然后翻看余光中《白玉苦瓜》这本诗集,把一些诗改成了歌,其中包括著名的《乡愁》、《乡愁四韵》,还有没那么著名的《民歌手》、《江湖上》。


自此,开启了那段很多人都讲过的故事,就是台湾校园民歌运动。



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另外一个说法,是余光中觉得自己传播摇滚乐力量不够,还得找一些年轻人操练摇滚乐,于是他就去西餐厅听歌,找到了当时在西餐厅里唱歌的胡德夫、杨弦这帮人,从而不小心成就了台湾校园民歌运动。




在这些民谣歌手当中,有一个人是暗度陈仓的,这个人就是罗大佑,他和那些搞校园民谣的人同期出现,但没有同期出道,后来在他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当中,也改编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之乎者也》也成为了华人的第一张摇滚乐专辑。


很有可能,没有余光中这个人,摇滚乐和梵高不会那么快被介绍到华人的视野当中。


《乡愁》是一张太大的名片,盖住了余光中一些其他的故事,除了《乡愁》,还有更多事,做过。



歌单:

罗大佑《乡愁四韵》

齐豫《传说》

杨弦、章纪龙《乡愁》

杨弦、王沧津《西出阳关》

万芳《回旋曲》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