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年音乐会

2022-04-22 23:10:14

 

在二〇一七年的最后两天里,欣赏了三场新年音乐会。我谨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会有些零碎,是一篇想到哪里是哪里的随笔。

 

《贝多芬交响之魂——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音乐会

这是由两台钢琴、四个人、八手连弹演绎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第一交响曲》以及《第七交响曲》。

做这样的音乐会,有它有趣的一面。贝多芬交响曲,虽说并不是十分庞大的编制,但交响音乐的动力感十足,以及当中对比性、抗争性的乐思,或是大众喜爱它们的一个因素。老师们要把这些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是很具挑战性的一项工作。比方说,从听感上来说,钢琴曲的音色变化无法与多乐器组合的交响曲相提并论——改编之后如何削减这一因素带来的影响并创出有新意的内涵?

(此图来自广州图书馆官方公众号。)

音乐会整体感觉不过不失,从音乐普及的角度来看,效果是不错的。

主持人提及他们是希望古典音乐通俗化。说到改编,其实过去我对此一直抱有偏见,觉得改编多少有点“闹着玩的”的意味,对推动音乐进一步发展显得力度不够,所以最好要么把原有音乐做好,要么做原创音乐。

最近在播一个名为《梦想的声音》的节目,它让我无意中意识到改编音乐这种玩意儿,玩着玩着也能玩出一片广阔的创意空间,这个节目很好地诠释了音乐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当然,古典音乐可能会有更多的框架。至于古典音乐通俗化,我无从定论,估计也并非每个古典乐迷都可以接受。但见当天来的许多小朋友,从他们回答问题环节中的表现,可以得知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并非白纸一张,可见当今做作品改编,已经不可以仅仅是抱着让古典音乐被普罗大众所接纳的想法去改编,而是立足于要做优秀的改编作品提供给优质的音乐欣赏者欣赏。我无意评价这音乐会中的改编作品做得好与不好,只是能理解老师们要做既优秀又通俗化的作品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我则认为做优秀的作品尤显重要。

另外,本场音乐会表演的三首曲目并不属于音乐会罕见曲目。这让我忽然想起,二零一六年的这个时候,我在星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听了十多场由老师们表演的音乐会。很幸运,这些音乐会都是免费提供给有缘的听众的。恰逢本场音乐会的其中一个主办单位也是来自星海音乐学院的教育学院。

而在那十多场的免费音乐会中,我其中一个体会就是可以听到一些平时公开售票的音乐会极少上演的曲目。自从成了音乐厅/剧院的座上客后,常常会为一些特别好的曲目的上演而感到喜悦,也会体会到仅仅通过音乐会欣赏音乐的话,会局限在一些比较热门的曲目里面。尤其到了每年年底和年初的新年音乐会系列,都会有超多首圆舞曲扎堆。

这样细想起来,星海音乐学院办的音乐会,真是不可多得的。主持人在音乐会中透露,他们会用三年的时间,以这种八手连弹的方式巡演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当中也是诚意满满的。



《广州大剧院二零一八年新年音乐会——伦敦爱乐乐团》第一场

(图片来源:广州大剧院)

一曲柏辽兹的《<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序曲》拉开了为期两晚的广州大剧院二零一八年新年音乐会的序幕。

当晚,印象颇深的是爱德华•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既是出于作品本身——四个乐章的性格各异;也是由于艺术家的演奏——大提琴或低诉或悲歌,感人至深,乐队各个声部尽显本色的同时并不喧宾夺主,恰到好处地为大提琴的伴奏,音乐的层次做得很棒,整首乐曲呈现得很立体很完美。第一乐章,在代表着作曲家思绪大提琴的独奏声中,乐队弦乐组描绘出作曲家的处境,木管乐器若隐若现,然后逐渐清晰明朗,如同昨日的记忆渐渐被开启,画面变得越来越具体,直至完整呈现。第二乐章,大提琴转向了高音区,节奏也变急促,思绪变得灵动,情绪转向激烈。第三乐章,是大提琴极为优美动听且又极为深邃动情的歌唱。第四乐章乐思最为丰富,是复述说也是总结——音乐再现了前各乐章的素材,复述生活的苦难,总结生命的意义,从悲伤郁结中逐步地最终走向崇高的、理性的升华,感悟人生的真谛。

(图片来源:广州大剧院)

大提琴的述说,温润的音色,在音乐家敏锐触觉的艺术处理下,把作曲家对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命运的思考娓娓道来,在这样一个年末的晚上,跟听众一起体会对过往的追忆、对现实的审视,以及对所有未尽之事,从情感上和理性上做一个梳理。

音乐会下半场是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

西贝柳斯的交响曲至少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它特有的音响效果,对北欧常年高寒的气候与芬兰森林湖泊众多的自然风光,有独特而出彩的描绘;二是他本人对交响曲的结构逻辑的理性追求,致使他的交响曲内的丰富的哲学内涵,也因此被誉为“自贝多芬以来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

(图片来源:广州大剧院)

在音乐会现场,我完全感受到了西贝柳斯音乐中的宏大与磅礴的音乐氛围,体会他运用各种乐器来描绘这幅具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芬兰人民抗争历史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宏伟画卷。——大管与单簧管、长笛的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寒气逼人的严峻的天然环境,高亢的铜管乐,仿佛让人看到敌方已经大军压境,弦乐快速跑动的旋律,是芬兰人民在做积极的抗争,隆隆鼓声,是全民出击的战鼓!

(图片来源:广州大剧院)

至于西贝柳斯的音乐当中丰富的内涵,我并不寄望在这场音乐会现场去体会,而是希望日后在适当的时候、在家里通过收听唱片来实现。每个现场只有一次,我更希望能在这被乐器齐鸣的乐声环绕下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情景里面,体会作曲家所引领我们的感官体验。

这并不代表我无意去了解更多西贝柳斯音乐的深刻内涵。音乐不但能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通过对音乐内涵的深刻了解,它的哲性思辨还会带领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思考生活、思考人生。高质量的音乐会现场可以给予对音乐探索的动力,推动欣赏者进一步去了解音乐及其本质。

 

(当晚现场拍摄。)



《广州大剧院二零一八年新年音乐会——伦敦爱乐乐团》第二场

听伦敦爱乐乐团的演奏俄罗斯的作品,整体而言,处理得精巧细致,各个声部配合完美。按理说,我应该更喜欢他们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才对。事实上,这一场音乐会我最喜欢下半场所演奏的《<天方夜谭>交响组曲》。

(当晚开场前,收到大剧院送出的新年贺卡。)

可惜因为自己的缘故,这首曲子并没有在音乐会前做好功课,致使聆听深度不够,听后很多现场的细节都遗忘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都要求自己,要做好音乐会前功课的原因。

当然,在那些杰出的作品里,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被折服得五体投地。

《<天方夜谭>交响组曲》旋律非常动听,极为吸引耳朵,而且还有很强的叙事性——象征威严残暴“苏丹王”的主题,以及描写兼具温柔与智慧的“舍赫拉查德”的主题,贯穿作品始终来描述故事,最终也以这两主题相融合,表述苏丹王放弃杀死新娘的念头,决意与舍赫拉查德携手到老。其中“舍赫拉查德”主题的独奏小提琴,旋律明朗动人,既亲切又婉转,刻画得既形象又生动。

曲子除了悦耳动听还可“观赏”,整部音乐的画面感非常强烈。开头部分,“苏丹王”主题由铜管乐器吹奏,凶残的本性让人不寒而栗;后来,改由大提琴拉出该主题,就这样苏丹王在舍赫拉查德的影响下的逐步转变——“平静下来且不失威严”到“欣赏并爱上聪慧的舍赫拉查德”,让低音乐器的旋律勾勒得相当清晰、立体、真实。还有,第一部分由木管乐器表现船只在大海上航行的摇晃,第三部分由长号与小号轮奏来表现的不同人物互动的场景……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阿拉伯风情画卷。

在乐声环绕中的我慨叹,俄罗斯音乐确实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不可忽视的部分,它的伟大,倘若不亲自聆听体会,光靠寥寥数语的描述,是难以感受到的。——这也是音乐聆听的魅力之一吧。

(当晚我在大剧院的留影。)

回顾这场演出,与第一场那博大深沉、哲意深刻的曲目不同,这第二场几乎都是HappyEnding的曲子。分别是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虽然男女主角为爱情殉情,但就因此两宿仇家族从此和解,也算一个完满的Ending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交响组曲》(最终以国王不再杀戮新娘、与舍赫拉查德携手与共来结束故事)。

这种——用两晚的音乐带领这听众追思与总结过往,反思生活与人生,渐渐升华并获得内心宁静……在各种悲欢离合中,步步进入节日般欢腾——的迎接新年的方式,比起歌舞升平地一首接一首圆舞曲的全球盛宴,来得彻底和深刻。

(存票根是个好习惯。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