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丝竹——制箫名家欧阳明仁的箫中世界

2023-05-25 17:04:50


在苗栗县苑里镇这个海边城镇,人口不多的平原小镇一望无际,飘散着稻米的香味、居民的热情。若非行家引路,任谁也不会晓得,箫制作名家——欧阳明仁的工作室就隐身在此。


与笛箫的不解之缘


欧阳明仁与箫的缘分,可说是世代相传。他第一次接触到箫这个乐器是在小学四年级时,因为兴趣与爱好,他开始投入箫的吹奏当中,还因为沉迷于乐器练习导致成绩退步,父亲气的不愿让他吹奏箫,甚至将箫在大通铺的床头打碎。匆匆数十载过去,那管在嘉义老家远东书局卖的塑料箫,仍是他心中鲜明的回忆。



而真正让欧阳明仁投入制作箫工艺创作的原因,是为了满足儿女在国乐练习上的需要。十年前,儿子进入艺术大学修习国乐相关学科,但因为比起精密的西洋乐器来,国乐器的稳定性相差很多,音准、发音成为很大的问题,为了替孩子准备一管优良、稳定的乐器,欧阳明仁就这么一头扎进了制箫天地。值得欧阳老师欣慰的是,就在2017年的台北笛子协奏曲大赛中,欧阳明仁的女儿欧阳孝宜凭借出色的演奏获得比赛的第一名。



笛中远山,箫中静水

欧阳明仁制作的乐器包括竹笛、北箫、南箫等,皆为国乐吹奏乐器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南箫又称“大头箫”,为桂竹制成,在台湾、福建、广东一带盛行;北箫则以紫竹为主要材料,音色较南箫文雅婉约,形体也较细长,因为常与古琴合奏,也有人称之为“琴箫”。



欧阳明仁制作最多的作品,是音色宽厚柔和的南箫。比起在国乐团中广泛应用的笛子来,沉稳温润但相对冷门的箫,就像是山林里一弯呜咽的静水,等待有缘人的慧眼发现。一直以来,国乐吹管乐器的音准不比西洋乐器,要如何保留国乐的本质与特点,又让他们拥有新的实用可能,就成为制作师们不断探索的功课。而现在的国乐器和以往有何不同?欧阳明仁说:现在的国乐器因为制作技术进步,更能完整表达音阶、音准,因而拥有更广阔的表演空间。



伍登雄箫作品《意象》


他举伍登雄的箫作品《意向》一曲为例,作曲家在乐曲中罗列快速、激昂的节奏,并加入现代音乐中回旋、空灵、抽象的概念,再由演奏家运用纯熟的喉舌技巧和新演奏技法来呈现,使得此曲可充分展现目前乐器制作的技术水平,也让国乐领域中的同好了解到,改良后的箫能够达成传统箫无法完美掌握的乐曲元素。



制箫人的竹取物语


在箫笛制作中,材料是乐器好坏的决定要素。优秀的箫笛乐器具有发音容易、音色畅通、音域宽广、发音准确等特点,因为箫笛往往使用自然材料制作,无法如同工业产品一般控制制成,因此要达到这几种要点,乐器的选材与加工就非常重要。



欧阳明仁制箫以紫竹、桂竹为主要材料。他说明,采竹宜在冬天进行,以避免蛀虫侵蚀竹材;适合制箫的竹子,则要挑选密度高、管壁厚、竹龄约在五年左右的竹子,绝非任意的竹材砍伐回来都能成箫。因此,每隔一两年,他都要亲身进入花莲、台南的深山采竹,引人想象这样的画面——一行人在安静的竹林中行走,婆娑着竹子青绿色的表皮、感受隐藏在竹管内未被唤醒的悠然曲调......



采集竹材只是制箫工作伊始的一小步,真正左右制箫成败的关键还在后头。

首先竹材砍回来后,要放置一段很长的时间进行干燥储存;开始制作前还要烘烤,让竹材更结实,并一边将竹材弯曲的部分撬直;同时观察主材内、外径是否圆整,纤维密度如何,依照这些信息,评估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加工;接着,要将竹节铲平,用长的圆锉及砂纸打磨竹子内膛,调整内径与外径的比例;竹材处理好后,就要进行指孔与吹孔的制作,一边钻孔,一边测试音准。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开种种虫蛀、刨锉、温差所造成的失败,经过一至两个月的制作过程,最终才能完成一管成音优美的箫。



可观可听的丝竹之美


笛、箫有什么不同?欧阳明仁解释,横吹者为笛,直吹者为箫,除了吹奏方式不同外,笛由笛膜发声,音色清朗而穿透力高,箫的音色则较低缓圆柔。虽然同为国乐中吹奏乐器,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性。



欧阳明仁用自己制作的G调紫竹箫演奏了几首乐曲,其制作的箫外观古朴典雅,竹材的颜色上呈现出温润的蜜色;由内径看进去,密度扎实、管壁平整,沉甸称手的重量,充满艺师的情感。演奏乐曲的音色用语言无法描述,只能用古诗词中“凭月携箫,溯空秉羽,梦踏绛霄仙去”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感觉去体验了。

来源:工艺与生活

采访、摄影:黄思齐


如定制或购买欧阳明仁老师的洞箫,请在“箫园”公众号内留言

点击下方图片

2017年5月22日至23日,笛箫神韵,两岸传情——陈中申、欧阳明仁笛箫系列交流雅集活动在乐空间举行;箫园网站全新改版发布

- 箫园网站全新改版 -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

点击 "阅读原文" 箫园主页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