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17:04:50
咏春拳、林氏骨伤疗法、花茶制作技艺…福州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传统文化技艺,。
石竹山祈梦习俗、陈文龙信仰民俗、福州高湖舞龙灯…好多你想不到的传说故事和习俗,竟然在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里……
福州有这样一张文化清单,不是价值连城,而是无价之宝啊!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目前已出土的寿山石雕刻品,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产于福州北峰的寿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称。福州寿山石雕常被国家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国家首脑和知名人士。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发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福州人独创。雕刻艺人以刀代笔,应用散点透视等技法,于方寸或数平米的画框之中表现各种题材,达到雕与画完美结合的艺术境界。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福建脱胎漆艺源于中国两千多年的漆艺。其艺术风格在乾嘉时代已经成熟,创始人沈绍安发掘技法,在脱胎成型和表层髹漆技术方面独树一帜。
级别:国家第二批|省级第二批|市级
"佛跳墙"是福州市独具地方特色的一道名肴,堪称闽菜中的精典。聚春园创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悠久的历史名店,而"佛跳墙"则是该店的传统名肴。
级别:国家第二批|省级第四批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一种用特种工艺造型茶或经过精制后的绿茶茶坯,与茉莉鲜花窨制花茶的传统工艺。宋朝许多史料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三坊七巷的塔巷永和鱼丸以其洁白、松软、清香、味美最为特色。鱼丸店创建于1934年,创始人刘必松在台湾的永和镇学得手艺,如今传至第三代刘景舒,原料由鳗鱼改为鲨鱼,受到顾客欢迎。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福建名特产“鼎鼎油酥肉松”是福州城源本正宗的产品,创始人林鼎鼎首创了肉松,林鼎鼎被称为中国肉松第一人,其产品一问世,即备受世人喜好而轰动全国。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同利肉燕用肉包肉是福建省独创的饮食工艺,“太平燕”取猪腿瘦肉槌咸肉泥,掺上薯粉,碾成纸片般薄片,内包肉馅,配以高汤,做成点心,美味可口。因包出的形状同飞燕,便取名为“扁肉燕”。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主要是纺织苎麻布、腰带(蚕丝彩带)和其他饰物。织染苎麻布从拧线、圈线、纺线、游线到织布、染布、游布共七个过程,工艺流程多,工序复杂;织腰带等则以自养桑蚕抽成丝线做“经”,购各种颜色的棉线做纬。
级别:省级第三批|市级
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坊于清嘉庆六年由王仕全始创,祖铺设在福州市台江茶亭街,原名天华斋琴铺。创始人王仕全从小喜爱音乐,其子王师良继承产业后更名“老天华琴行”,于1955年并入福州台江乐器社,成立“老天华名牌乐器小组”。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鱼露,福建称为虾油,是闽菜、潮州菜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调味料之一。虾油原产自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由早期侨民传到越南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如今21世纪欧洲也逐渐流行。
级别:省级第三批|市级
“洪塘篦梳”出自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是以麻竹等为原料,经破竹、破篦、刮青、制梳、烘焙篦等工序制作而成,因能够篦发去垢而不伤发,故称为“篦梳”。
级别:省级第三批|市级
福州的苏苏酱鸭不用茴香、陈皮或桂皮等配料添香,也不放白糖、冰糖或红糖求甜,而是用福州老酒加上自制的伏酱和福州地方鲜活的“半番鸭”,经过几道烹制工序而制成,其色香味俱全。
级别:省级第三批|市级
清同治年间“米家船”创始人林金师在南后街29号开创裱褙店,至今有140多年的历史,因其工艺精湛,成为南后街众多裱褙店中的佼佼者。清末著名书法家何振岱为其店提名为“米家船”。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连江马鼻泥橇是沿海一带渔民讨小海的作业工具。泥橇经刨光制成,前部有一根30公分左右的木柱固定在橇板上,还利用它飞行于广阔的滩涂中,迂回在广阔的泥埕上,捕捉各种贝类、蟹类等。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福州象园木雕始于明末清初的建筑装饰和佛像,有一套独特完备的雕刻技法。福州象园木雕、根雕技艺精湛。象园流派(俗称柯派),人物动态逼真,讲求面部神韵,衣纹柔软,有风吹水面波纹之感。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福州角梳手工技艺可分为:日用梳和彩梳,主要由牛角、羊角制成,梳的品质可分为低中高等档次。福州角梳产品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有日用的,也有观赏性极强的陈设品。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清乾隆元年以后,池园陶瓷以德化和广东制瓷工艺的有机结合。池园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依靠长期熟练操作和实践经验掌握技能,为现代陶瓷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革新打下基础。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竹编生活器具。其工序繁杂,品种丰富,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富有弹性,耐热耐压,经久耐用。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漆箸制作技艺自2200多年前闽王无诸在福州建冶始逐渐形成这一区域特有的制箸手工技艺。其制作技艺精巧绝伦,运用脱胎漆的髹蚀技法,以锡箔纹饰刻缕、髹漆、打磨、点缀结合,采用印花、贴花、琢花等装饰。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从原始制作金箔,即是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熔炼黄金至成品金箔,前后十几道工序,其中打箔是最为关键。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早在唐代,福州就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福州的南后街是福州花灯的发源地,至今仍是福州市花灯手工制作的中心。福州元霄花灯品种多样,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级别:国家第四批|省级第三批|市级
福建传统詠春拳完整保留五枚师太创拳时的整体风格,是中国武学历史上少有的专为女性所创的拳法之一。其拳系充分剖析女性弱点和特长,极其巧妙地利用人体力学、杠杆结构,三角力学等原理,是女性所需求的防身健体的武术。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八井拳是吸取了中华南少林(南拳)功夫精华而融汇成独特的、另成派系的拳术(武术)而闻名闽中、闽东和浙南。明成化年间,八井村雷氏始祖雷安居、雷安和兄弟俩迁居吾洋,秉承祖传拳术而教后裔练武,从此代代相传。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香店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南少林寺僧众因反清复明被清廷毁剿,时武僧智远潜匿到福州“庆香林”香店,以避清廷之缉拿,免遭了灭顶之灾。其在店内暗中传授罗汉拳,定下规矩,只传内不传外,因避嫌隐名为“香店拳”。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清代乾隆年间,永泰县伏口村有位自幼习武者李元珠,传说是萧连寺遭劫后,武术大师铁珠流落永泰民间所授之徒,在精研山拳的基础上,遂取山区猛虎之形意,创编虎开拳。因虎为百兽之王,虎形拳刚硬,练者难,成者尊,故取名“虎尊”。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宗鹤拳发源于福清市镜洋西边茶山自然村,其起源可追溯到150多年前,始创祖师方徽石,福建、福清茶山人氏。世代书香,幼既敏而好学,力练鹤法,受教名师,对武艺更有所领悟精进,探研各派拳艺,创立宗鹤拳。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始于清雍正年间,是一种集舞蹈、娱乐、体育于一体的民间传统项目。狮子在民间有“镇邪恶,保平安”吉祥象征传说,拉线狮一般在重大民间节日期间举行游行表演,带有强烈的民间文化色彩。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琴江村是福建唯一的满族聚居村,“台阁”起源于河南省安阳县曲沟村。长乐琴江“台阁”正是由清满族三江口水师为活跃军营文化而由北方传入琴江的民间文艺表现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自然门武术创世至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始祖就是世称“江南怪侠”的徐矮子,徐始祖乃四川人氏,综其所学,对各种门派的武术潜心研究,并独僻蹊径熔合各派精纯之长于一炉。
级别:国家第二批|省级第二批|市级
八井村畲医多承传祖上集拳术、点穴、医药于一体的治病疗伤技艺,尤其以青草药治疗小儿科疾病和各种疑难杂症、骨科、蛇咬虫叮等见长而闻名闽中、闽东。
级别:省级第三批|市级
福州萧氏外科是福建本土特色的中医外科,擅长中医外科中各种疑难重症的治疗,尤其善于应用草药施治疮疡皮肤病。萧氏中医注重整体治疗手段,内治阳症重于调理气血,而内治阴症重于滋补肝肾。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三批|市级
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经过近200年的实践、传承和发展,对骨伤的诊断、复位、固定、练功以及内外用药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主要体现在:辨证治疗骨折,注重手法整复;究本溯源,善治筋伤;阐发痹症的病因,崇尚辨证论治;论述瘘证病因病机,主张治痿独取阳明。
级别:省级第三批|市级
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发源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壶山林氏中医沿袭200余年,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内科,在治疗湿温、脾胃、妇科等领域均有较深造诣。壶山林氏家传大量中医秘方与验案。
级别:国家第二批|省级第二批|市级|
福建省福州市的马尾区与海峡彼岸的马祖列岛两岸人民自古以来便有春节期间送花灯、闹花灯的民间风俗。每年正月,渔民们都自发地扎糊"海神"头像灯,于元宵节前后,举火把通宵陪游,以此纪念善良的"海神"。
级别:国家第二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陈靖姑,福州仓山下渡人,传说为观音滴血转生。一生除妖灭怪,祈雨救灾,助产佑重,深得民众喜爱。人们对陈靖姑的信仰活动于宋元时期趋盛,朝廷加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从此,陈靖姑由民间女神成为钦定神明。
级别:国家第二批|省级第二批|市级
畲族服饰主要特色体现在女性服饰上。畲族自古以女性尊贵而世代相传,把女性视为皇家公主、凤凰像征,服装以凤为线条、饰物以凤为基调而抽象展开,头饰更以凤凰的整体轮廓科学地装点,全身上下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故称"凤凰装"。
级别:省级第四批|市级
“田公”是民间所尊奉的戏乐之神,艺人称之为“田公师父”、“田公元帅”、民间传说田公元帅为雷海青,及唐代宫廷乐工,有气节,被安禄山所杀。田公元帅信俗在福州体现为元帅庙仪俗。福州有田公元帅庙祖殿,现位于鼓楼区。
级别:省级第三批|市级
石竹山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福清城西10公里处。石竹山山间有紫云洞、桃源洞、通天洞等奇岩怪石;崖石上留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摩崖题刻。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传统宗教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祈梦习俗。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陈文龙是南宋末年的名臣、儒将和抗元英雄,其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疾、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忠心报国的事迹十分感人。由于民众对陈文龙崇拜的虔诚而升华为一种民间信仰,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闽剧为现存用福州方言演唱、道白的唯一戏曲剧种。发源于明万历年间,在福州戏剧、方言小调、音乐舞蹈的基础上,兼收徽班、昆曲、京剧、弋阳腔等艺术发展而来,具有闽都文化鲜明的特色和韵味。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茶亭街,在民间广泛流传近300年。清时已具规模,主要乐器有笛子、逗管、椰胡、去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10种,后又加入笙、木鱼等。音乐旋律独特,不仅吸收本地民间小调、地方戏曲唱腔的元素,又兼有岭南音乐的韵味。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南宋末年,广王赵罡南逃福州林浦称帝,随从队伍中的乐师把这种异国音乐传授给当地民间艺人,以后广泛吸收了许多闽曲琴唱(幕间曲)加强了管弦乐部分的演奏效果,演变为现在的安南尺。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级别:省级第三批|市级
疍民,一般指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疍民虽在民族识别上被视为汉族一部分,但其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有别于当地的福州族群,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禅和曲可即唐代梵呗的遗响。禅和曲源于宗教音乐,是融和道教音乐为一体的佛曲。100多年前福州鼓楼地区的地方宗教组织在民间演奏这类乐曲,成员多属缙绅后裔,寓娱乐于宗教形式,被纳入民间音乐。
级别:省级第三批|市级
福州高湖舞龙灯,俗称“龙灯舞”,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福州高湖有六个自然村,村村有俗称“把社”的舞龙队。“把社”活动最盛时期,连七、八岁的孩童也以草绳扎成龙,模仿大人舞龙嬉戏,故有“高湖龙灯小孩草索荦”的俗谚。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椽板龙,始于清康熙年间。游龙开始时,前有一队大灯笼引路,接着鸣锣开道,再下面是彩旗队,然后是一个高举龙珠的引龙人。舞龙人员的衣裤以黄色为主,镶红边,着白鞋。4条龙头尾相接,长达400多米,龙身蜿蜒盘旋。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
福清新厝车鼓舞表演是由镲、锣、大鼓等几种器乐组成的大合奏。车鼓队通常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两面大锣和两面凸锣组成。整支乐队,活脱脱就是一幅古时将士出征图,表演时车鼓队的花样、队列不断变幻,组成各种图案向观众展示。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福州伬唱有400多年历史,流行于福州方言区,其艺术形式有十多种:儒林伬、洋歌伬、江潮伬、平讲伬等,艺术特点以唱为主,自拉自弹自唱,辅以说、演、舞、表。音乐唱腔有板腔体、曲牌体和板腔、曲牌结合三种唱腔。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福州评话是用福州方言说表、吟诵的评书评话类曲种,一脉相承唐、宋俗讲变文、诗赞系词话艺术,韵散相间,且说且吟,锣钹间奏的艺术模式,素有“活化石”之称。
级别:省级第四批|市级
诗钟,从清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诗钟的前身为“改诗”、“作碎”,是福州私塾里一种学写对联和诗联的作业。后来,福州文人为“改诗”加上一套活动程序,成为“折枝吟”,后又以钟声限时作诗,故又名为“诗钟”,当时福州被誉为“诗钟国”。
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