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杨培根:丝竹清音遍江南 《四合》绝谱得留世

2023-05-25 17:04:50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培根的水乡丝竹情节


在茶馆喝完早茶,绕着古村走了两圈回家后,杨培根和往常一样开始拨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培根的水乡丝竹情节他的“宝贝”们。不一会儿,一曲曲清新典雅、欢快流畅的丝竹音乐传了出来,在临河而建的青堂瓦舍、优雅古朴的石阶小巷中回荡。


“采南浔之丝,载浙北秀竹,传湖地佳音,集弦索精萃,水乡荻港有丝竹者”。荻港丝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这里的丝竹者,就是和孚镇荻港村村民杨培根。在荻港村老书记章金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沙田桥自然村。


见到杨培根时,他正站在家门口面对河流吹着萧,自我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一曲吹罢,杨培根觉得刚才的独奏显得有点美中不足。“要是合奏,效果还要好。”杨培根把记者迎进屋。只见客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丝竹乐器,似乎在诉说着荻港丝竹的历史。


杨培根告诉记者,丝竹曲调流畅,弦乐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又互相和谐,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与丝竹解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杨培根与丝竹的缘分,不得不从他的祖父说起。


杨培根的祖父杨三九一生专注于丝竹演奏,在和孚当地是有名的民间丝竹艺人。据杨培根回忆,杨三九不但能熟练演奏各种丝竹乐器,还有一门用鼻子吹笛的绝技,可以一路走,一路吹达十多分钟。从杨三九起,杨家人便与丝竹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培根说,父亲杨復春和两个叔叔个个会吹、拉、弹,而姑姑专敲木鱼、小锣等打击乐器,一家人在一起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乐队。据介绍,丝竹乐器包括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月琴、胡琴、笛、箫、笙等,其它还有碰铃等打击乐器。杨家人所演奏的乐曲大多来自于婚丧喜庆或庙会等当地风俗活动,有的是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杨培根在祖父和父亲弹奏的丝竹乐声中长大,耳濡目染中对丝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那年,他提出要跟随父亲学艺,并承诺肯定用心学习。当时没有谱子,乐曲全靠耳听、心记,每当长辈演奏时,他总是站在一旁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一有空便练习。


根据乐器的难易程度,杨培根先从二胡学起,然后是笛子和箫,再是三弦。杨培根告诉记者,二胡和笛子容易上手,箫就比较难学。箫吹起来靠巧力,把气给逼进箫里去的,逼得不好就不响,逼得不巧就会破声。“靠蛮力根本不行,我吹了好多天才吹响。”


由于父亲不会演奏三弦,所以三弦不在他的学习之列。但是好学的杨培根硬是通过观察和领悟,把三弦演绎得熟门熟路。“虽然才三根弦,但是要演奏出不同的声音,完全靠左手上下移动,配合右手在相应的弦上拨动,很考验脑手的协调配合。”说起刚学那会,还在三弦左手扶的弦杆处做记号,杨培根露出了无奈的笑容,“后来学会后,就像发电报一样自如了。”


在不断的琢磨和练习下,《三六》、《八拍》等各种戏曲调、山歌,杨培根都学会了。之后,他随演出队从荻港到和孚,再到湖州府庙的戏院,开始了演出生涯。在演出中,杨培根还认识了不同的民间艺人,评弹开篇等也渐渐学会了。


子孙后代具备音乐细胞


作为荻港丝竹的第三代传人,杨培根感慨地说,他年轻时,丝竹在荻港盛行,村里很多人都会演奏丝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民间艺术渐渐被耽搁了。而且,即使是学习了丝竹,要学精、学好并不容易,所以特别希望荻港丝竹这项民间艺术能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令杨培根开心的是,几年前和孚镇宣传文化中心组建起了丝竹班,古朴的丝竹民间音乐在荻港恢复了生机,荻港民间丝竹又被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培根有了一个光荣的身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更令杨培根高兴的是,其儿女、侄子、孙子三代都与丝竹有缘。杨培根的大女儿、小女儿喜欢唱丝竹的乐曲,侄儿杨小毛拉胡琴、弹月琴是一把好手,自己23岁的外孙女演奏三弦也有模有样了。“我外孙女演奏的三弦,比我还顺溜。”杨培根骄傲地说。


特别让他自豪的是儿子杨兵泉。“我同一首曲子最多能拉3个调,我儿子六七个调也能拉出来。”杨培根说,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了音乐才华。有一次,在荻港村的大礼堂,11,用二胡演绎了《闪闪的红星》,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此后,《赛马歌》、《二泉印月》等高难度乐曲的演绎得到了杨培根的认可和赞扬。如今,杨兵泉组建了一个六七个人的乐队,除了演绎丝竹等传统音乐外,现代流行乐曲也加入其中,并将此作为事业,努力把音乐事业做大做强。


每年过年期间,经过杨培根家总能听到悦耳的丝竹合奏和清脆的演唱。“那是他们家开始了小型音乐会。”村民这样开着玩笑。古老的荻港丝竹受到了周围邻居的青睐,只要是农闲时候,杨培根总是受到村民的邀请,让他和家人到大舞台来一场丝竹合奏表演。其在湖州定居的妹妹杨雪琴也总在荻港村开展文艺演出时准时回来,唱上一曲。


拓下《四合》绝谱不留遗憾


在杨培根心里,一直有份担忧:担心《四合》在不久的将来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四合》和《三六》、《八拍》等属于拜香调,但是《四合》的曲子比《三六》和《八拍》更复杂,演奏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更久,长达十多分钟。“当时,是我祖父杨三九特地请苏州的一个有名音乐艺人教的,传给我父亲,然后是我。”杨培根说,他曾经教会过和他同龄的几个爱好音乐的朋友,而且他们也能熟练演奏。但是,时间无情,有的离开了人世,有的记忆力减退已经完全不记得乐谱了。杨培根曾经让儿子学着演奏《四合》,实在是音乐变换太复杂,重复的地方太少,加上乐谱不好记,没能学下来。


“其实,没有乐谱,都在我肚子里。”杨培根解释道,和现在的音乐符号“哆来咪发索啦西”不同,父辈传下来的口诀是“上、尺、工、万、了、伍、乙”,凭现在的记忆,花个十多天时间拓下来也是可以的,就怕现在的年轻人看不懂。


“《四合》可好听了,失传的话太可惜。”杨培根的夫人说完,就哼起了《四合》的一小段音乐。

杨培根告诉记者,这么美妙的音乐在世界上消失实在太可惜,所以前几年就在研究“上、尺、工、万、了、伍、乙”和“哆来咪发索啦西”之间的转换。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研究,音符大致是可以转换的,但是更大的问题是节奏。“几分之几拍的节奏,我还没能完全弄懂。”


“你可以演奏的同时录音,让专业的音乐人士重新把曲子谱出来。”章金财一语点醒梦中人。杨培根开心地说:“好主意,好主意,这个办法好,终于没有遗憾了。”解决了心病的杨培根马上电话联系儿子。


采访结束,杨培根送记者到门口时还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如今幸福的晚年生活。杨培根和荻港丝竹班的成员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和切磋,如何把丝竹音乐推陈出新。他还在和孚镇宣传文化中心老师的指导下,把一些当代乐曲融合进了荻港丝竹中,演奏别有韵味的曲子。



记者:沈敏霞

编辑:黄雅娟

监制:吴秋艳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