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17:04:50
汤晓风,6岁开始学习琵琶,9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从师于著名的琵琶教育家殷荣珠女士和演奏家张铁先生。三年后,他直升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继续接受殷荣珠女士和她女儿王臻严格的专业授课,以出色的学业连续获得各类奖学金。1998年,汤晓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直升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深造,师从我国首位琵琶硕士、曾留学德国的李景侠教授。大学期间,他两次赴京拜师,得到了两位琵琶大师王范地和林石城的亲传。
上海民族乐团除了有王甫建、闵惠芬、龚一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罗小慈这样的知性女性,还有一个在海内外拥有不少粉丝、由6位潮男组成的“民乐BAO组合”。民乐BAO组合由笛子、二胡、琵琶三种乐器各两件组成,不仅帅气,还个个演技优秀。汤晓风就是其中的琵琶手之一。
汤晓风为自己的微博取名为“琵琶行”,可见其对自己所执专业的满意程度。然而这个在很多粉丝眼中的琵琶偶像,曾有一段时间心生厌烦,竟然真的想把弹了十多年的琵琶给砸了,改行学主持去。现在回头来看,或许正是学艺经历太一帆风顺,致使青春期萌生叛逆妄想。时至今日,想到自己在民乐界事业有成,真庆幸当初亏得没有任性到底。
在音乐学院,汤晓风的老师是我国第一个琵琶硕士、曾留学德国的李景侠教授。李教授为他最终成为专业演奏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长久以来,琵琶圈存在一个现实:优美柔和、韵味十足的南派琵琶与苍劲有力、追求整体效果的北派琵琶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河,双方隔岸相持,互不买账。而汤晓风虽然年轻,却善于思索,明白若想让琵琶演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南北两派琵琶纳入同一个整体是一条可行的路。
2006年,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张强来上海与乐团合作演出,张老师的演奏豁达大气,尤其对南北派琵琶整体系统的把握让汤晓风受到很大震撼,钦佩不已,便萌生北上求学的想法。得到王团长的支持后,汤晓风只身赴京并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接受北派琵琶演奏艺术的熏陶。在京期间,他在专业上大大拓宽视野,过去总在纠缠怎样的境界才是琵琶演奏应当追求的,现在恍然大悟:心和手是通的,手随心动,心中怎样想,手就怎样动。
从北京毕业回来,汤晓风让人刮目相看。王团长对他的评价是“学贯南北、刚柔并济”。须知在民乐界,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汤晓风由此成为新生代琵琶演奏的领军人物。
在北京,汤晓风学到了很多,演技高了,境界自然也高。他发现了原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去年10月他报名参加第八届民乐金钟奖琵琶比赛,其中一个赛项是要求选手自选一首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琵琶新作。他发现除了自己外,其他十多位选手无一例外选的都是同一作品。说明琵琶旧曲本不多,而新曲更少。不多的新曲中,真正能被演奏家接受的更是几近于无。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演奏家们泥古不化,崇尚传统经典。其中的部分因素是有些作曲家对琵琶的了解并不十分透彻,写的作品令演奏者难以上手。这也是中外音乐史上常有演奏家演自己写的作品,“毕竟为器乐作曲需要器乐本身的语汇,而身兼作曲家与琵琶演奏家双重身份的人实在不多。于是就难为了没有琵琶演奏经历的作曲家们。”
从北京回来后,汤晓风开始广泛地与作曲家交朋友,“琵琶的演奏技巧很复杂,光右手就有几十种不同的技术。如果作曲家能熟悉这些技术,一定能写出让琵琶发挥得更好的作品。我希望能把自己对琵琶的了解告诉作曲家,帮助他们找到为琵琶谱曲的规律,谱出最能发挥琵琶声音特长的曲目。”
2001年,汤晓风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琵琶大赛,荣获专业组二等奖,也是上海唯一的获奖选手。其全面的演奏技巧、大气的演奏风格和对作品独到的理解和诠释,得到了专家的称道,并开始引起音乐名家的瞩目。2002年,他应作曲家叶小纲邀请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在其作品《长城交响曲》中担任琵琶独奏。同年,又应邀参加《上海—台北音乐精粹》演出,演奏了徐坚强的室内乐作品《道白》。此外,他还曾多次参加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出,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锤炼了演奏技巧、培育着演奏风格。
2002年7月,汤晓风从音乐学院毕业,被上海民族乐团招为独奏员。2003年3月,随团出访欧洲,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中国羊年新年音乐会的演出。2003年9月在台湾演出时,以一曲《霸王卸甲》技惊四座,获得了宝岛国乐界的一致赞许。接着,在王范地从教50周年师生音乐会上,他又出色演绎了名曲《虚籁》和《平沙落雁》亦虚亦实的意境,获得了在场专业人士的称道。汤晓风的演奏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糅合了现代人对乐曲的理解,为民乐注入了时尚的元素。
从2004年开始,汤晓风受日本雅乐大师东仪秀树的邀请,加入Togi+Bao乐队,开始了中国民乐与日本雅乐的合作。5年间在日本举办音乐会百余场,足迹遍布日本各大主要城市。参与制作的唱片《春色彩华》、《out of border》分别由日本EMI和Universal唱片公司出版发行。《春色彩华》更是一举夺得素有亚洲格莱美之称的NHK金唱片大赏。
2009年和2010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上海大剧院成功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2009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张强教授攻读琵琶硕士。20多年的学艺经历,让汤晓风对琵琶有了一份由衷的热爱,一种坚守的信念。
琵琶(英文名"Lute"),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国近代汉族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