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2 01:02:12
因缘巧合,我得在厦门集美执行一个音乐节项目,案前的分析是悲观的。我问了自己很多次,我为什么来?我理了理思路,应该是缘分吧。
关于我与厦门所有的音乐故事交集还是可以有些回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次飞机降落厦门的时候,那首厦航的钢琴曲《Dimanche et fetes》,习惯性的在降落时,期待它响起,并且跟着哼唱,因为它给了我朝阳般、白鹭点点的画面感,跳跃的音符给人快乐愉悦的感觉,意识中感觉这首钢琴曲太适合厦门了,后来得知这个曲子其实是老外写的,不知道这首歌曲一年上千万的人听版权费有没有交?如果突然不给播了,那我降落厦门那一首瞬间会不会失落。
2008年,我们还在做哈啦乐团,参加了首次《厦门海峡沙滩摇滚音乐节》,场面甚是热闹,现在的厦门maolivehouse的总经理,当时是音乐节负责人的夫妻档之一,音乐路途甚是艰辛,总算还是没有离开产业生态链。
2009年,工作之余,哈拉乐团参加了某可乐的《盖世群音》厦门决赛,我们在世贸广场(好像是)演出了一次,当时在一阵阵雨中的某可乐太阳伞下,我们进入了决赛圈,承办公司就是现在做风暴电音节的上海a2live.
再后来,中间回来厦门去了reallive,还有曾厝庵听听歌手唱歌,和庄瞳在街上、岸边窃窃私语了两天,也没有认识到女孩子,最搞笑的是被客栈的老板娘当作两个基佬鄙视。
还有一些美好的事情,悲伤的结局就不提了!哈哈。
去几个城市放荡了一圈后,我那时候想着这样下去不行,得有个城市落脚,心里的综合选择是厦门、上海、深圳。。。。。。后来因为工作就去了深圳。
从业者们一直在努力,他们在用音乐方式在生存着,梦田、乌央乌央......等音乐水准和专心程度也有差别,我们的主唱王飞也把家安在厦门,近期也会开一家现场音乐酒吧,规模甚大,可是发展都很难!!
鼓浪屿的钢琴岛,随着游客的爆棚,别墅主人拉走了属于他们动听的钢琴声,孤独的钢琴博物馆变得徒有虚名,商业充斥的国产钢琴赛事,和祖国大地的任何地方一样布满了考级和倒卖钢琴的交易。
因为当年的战争,欧洲各国将大量的领事馆设立在厦门,也留下特有的南洋、欧美文化;由于海峡两岸的地缘原因,厦门总是在开放与拘谨间徘徊,于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音乐文化和气质。
我聊这些的想法只是想建议有关的部门,厦门不是应该好好延续并做实自己的音乐品味吗?如果认不清好坏,应该走出去考察其它国家的先例,或者vpn翻墙比较节省纳税者的预算,以建立更好的机制鼓励艺术家及从业者入驻这个城市,让音乐产业在厦门发展得更好与旅游结合的更紧密,gtp也会有一定推动,主要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会更美好!
最后借用飞机降落的一句话:人生路漫漫,白鹭常相伴;
白鹭晚上要睡觉,音乐不用!!祝厦门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