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8 22:46:47
欢迎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小约翰.斯特劳斯(Johnson Strauss)曾说:“假如我真有天才,我首先将它归功于我心爱的城市---维也纳。我全部的力量,灵感都扎根在维也纳的土壤里。维也纳的空气中,飘荡着美妙的旋律,我的耳朵听到了,我的心陶醉了,于是我的手便把它们写了下来。” 这个后人称为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19世纪天才音乐家,集作曲,指挥和精湛的小提琴,钢琴演奏等技艺于一身。一生创作400多首乐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故事》,《春之声》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乐曲,便是他的代表作。我们先来听一听吧。
听完感觉怎么样呢?是心旷神怡?想要翩翩起舞?还是有些懵懂模糊?甚至已经呼呼大睡了呢?(哈哈哈...)
由于古典音乐(Classic Music)起源和流行于西方,再加之其众多西洋乐器在演奏中的使用,因此为我们大多数人所不熟悉。就如外国人不熟悉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如京剧(戏曲音乐),山歌(民歌音乐),秧歌(舞蹈音乐)以及用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琵琶,古筝等所演奏的中国古典音乐,如二泉映月,渔舟唱晚,十面埋伏...
把西方古典音乐作为胎教音乐在中国是一件很流行,但实际上,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其实,个人理解胎教音乐应该是孕妈妈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欣赏的音乐类型。如果孕妈妈对中国音乐更了解,那么中国也有很多平和舒缓的音乐可以选择。而且,孕妈妈们的心情也不见得一直都要,或者都能心静如水。假如胎宝宝与孕妈妈是息息相通的,那么情绪高昂的时候,听一曲拉丁舞曲又怎么样呢?更重要的是,如果孕妈妈(或与妈妈息息相通的胎宝宝)并不太理解所听的音乐,甚至并不欣赏这一类音乐,那就容易变成催眠曲了(哈哈...) 因此,个人认为,孕妈妈们不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胎教音乐类型,达到放松愉悦的状态即可。
今天是写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所以我们还是回来专注谈谈维也纳的古典音乐,如果碰巧有爱好这类音乐的朋友或孕妈妈,希望可以让大家的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之时,更多一点对作曲家及创作背景的了解,从而更能体验西方古典音乐之魅力。
下雪天,草地上的音乐符号拼图被覆盖了
不下雪时,是这样的
先明确一下概念和范畴:西方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往往是指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一直发展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由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及厚重内涵而区别于通俗和民间音乐的一种音乐类型。其实,如果要把古典音乐浓缩到狭义的范畴,就仅指18-19世纪(1750年-1820年间)的欧洲主流音乐了,或者也称维也纳古典乐派,而该古典乐派的著名人物便是我们熟知或至少听说过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下面,我们就先扒一扒这三位大师的背景,故事和代表作。
海顿,全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这位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音乐巨匠,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1732年春天,海顿出生在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的一个车匠家庭,虽然父母都是普通的贫苦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唱歌,让小海顿从小得到音乐的熏陶。父母发现了儿子的音乐天赋,6岁时将小海顿送到维也纳一亲戚家,进行教堂唱诗班训练,在上篇提到的圣斯蒂芬教堂,海顿的天赋得以显露,8岁即被选入维也纳著名的圣斯蒂芬童声合唱团,一边接受音乐学习,一边在教堂唱诗,直到17岁变声后被迫离开。
刚离开合唱团的海顿流落街头,经历了其人生最艰苦的10年时光。后有幸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得到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生活困窘的海顿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他一边从事各种工作谋生,一边学习音乐,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某亲王乐师,从此生活安定,直到晚年。海顿也是三位大师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享年77岁。由于海顿性格开朗,生活最终又得到保障,因此,他的音乐明快,悠闲,给人乐观,宁静的感觉。后期作品受亨德尔和莫扎特的影响,具有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音乐的风格,节奏强烈,跳跃而优雅。
欣赏几曲海顿的代表作: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生于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尔兹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因此,具有音乐天赋的莫扎特4岁便 开始学习作曲,在6岁时便得以机会到当时哈布斯堡美泉宫的镜厅表演,随后更是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开始了在维也纳的10年创作生涯,于次年在上篇写到的圣斯蒂芬教堂结婚,并在教堂厅内写出了其最杰出的歌剧代表作之一《费加罗的婚礼》。
也许是天妒英才,这位天才音乐家在年仅35岁时便因不明原因撒手人寰。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给后人们的作品达600多篇,其中包括交响曲,进行曲,小夜曲,钢琴/小提琴协奏曲、奏鸣曲,钢琴/管乐/弦乐重奏曲,歌剧,清唱剧,宗教合唱曲等,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其数量之多产,类型之宽泛,品质之精湛,影响之深远,令后人们望尘莫及,难以逾越。
莫杂特逝世多年,其各类作品仍在全世界音乐舞台上上演着,其用心灵,生命谱写的不朽乐章,成为世界古典音乐的宝库,带给人们音乐殿堂的欢乐与享受。
莫扎特代表作品欣赏: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其父为宫廷唱诗班男高音歌手,祖父则为宫廷乐长,也算是音乐世家出生,父亲对其进行最初的音乐训练,管教森严,常被打骂。和很多音乐天才一样,贝多芬也是在年幼时就表现出音乐天赋,4岁时便会弹奏羽管键琴,5岁却患上中耳炎,8岁时登台演出,10岁拜师于当时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开始了正式的演艺生涯。
1796年,26岁的贝多芬听觉日渐衰弱,但其对生活的期望,对音乐的追求战胜了个人的病痛与苦难,他扼住命运的咽喉,将痛苦变成创作的力量和源泉。由于其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贝多芬的作品因为富有思想性,戏剧性,英雄气概而闻名于世,如其著名的“命运交响曲”,便体现出与残酷命运斗争,并最终获胜的信念与意志。
人们有时候把维也纳的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然后上篇中谈到的古老庄严的圣斯蒂芬教堂便被比喻为贝多芬历经苦难才完成的经典音乐作品。教堂硬朗却又流畅的雕塑,提醒着人们维也纳曾历经的艰辛,也让人们沉浸于现今维也纳的美好,正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从开始悲伤情调的乐章,到最后乐观高尚地收场。贝多芬作品赏析:
除了上面三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维也纳还是斯特劳斯家族(Strauss)的故乡。斯特劳斯这个闻名世界的音乐家族,是4位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的姓氏。父子4人在维也纳的音乐界独领风骚近一个世纪。他们全部出生于维也纳,据说都是违反父辈意愿才走上音乐之路。父亲老约翰.斯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父”。长子小约翰.斯特劳斯,就是我们开篇说话的那位,“圆舞曲之王”。约瑟夫.斯特劳斯,据说是在兄长游说下转向音乐,于1853年首次登台指挥自己的作品。爱德华.斯特劳斯,也在长兄的鼓励下学习音乐,1859年登台献艺。
享誉全球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当地时间1月1日上午(北京时间约晚上6点)在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这个需要提前1年预订的,全球瞩目的音乐会,演出的曲目便是“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斯特劳斯为主的,以及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技艺最高超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不容易亲临现场,至少在金色大厅外膜拜一下吧。
借场内图一张
今天,我们听见优美的圆舞曲(也叫华尔兹 Waltz)在全世界流行。约翰.斯特劳斯的一本传记,叫《约翰.斯特劳斯,19世纪的热门音乐偶像》。这个热门音乐,就是指的华尔兹。作者在书中写道,《蓝色多瑙河》是世界上第一支热门的流行曲子。1872年,小约翰.斯特劳斯带乐团去美国各城市间巡回演出,据说在波士顿,一个搭建的帐篷舞台,,观众更是多达5万人,和今天疯狂的流行音乐场面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脍炙人口的《蓝色多瑙河》更是在一年之内,演奏多达100万次。
到了维也纳,即使没有提前预约上新年音乐会,但这里天天都有音乐会,而且的确是品质高雅而价格不贵。在金色大厅,在国家歌剧院周围,也许就能碰上一些穿着像中世纪骑士打扮的人们,向你彬彬有礼的推荐音乐会门票,票价也不贵,花很少的钱,但可以享受到世界顶级的古典音乐盛宴。
如果实在不愿意去剧院,维也纳街头也是聚集了各式各样的音乐艺术家,古典风韵浓郁。他们或者站在小板凳上就开始指挥,三五个人的小乐队,拉开架势便开始演奏。不过,我还是极力推荐去到维也纳的朋友,去感受一下世界音乐殿堂的奢侈。用奥地利朋友Sandra的话说,你不用买太贵的包厢或头排座椅票,只有有张门票,找个角落坐下来。如果累了,就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倾听一场音乐会,然后便会满血复活了。
也许对奥地利人来说,去音乐会,就相当于咱重庆人,去火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