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肖邦都在他的作品里 | 诗人黑塞和他的音乐世界

2020-09-07 23:32:21

↑一首应景的小曲子




只要一说起德国诗人黑塞(Hermann Hesse),那就不得不谈谈理查·施特劳斯、肖邦,还有他那些离不开音乐的文学作品



在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生涯之中,管弦乐、歌剧和艺术歌曲是成就最高的三个领域。1945 年二战结束,施特劳斯开始了自己生命的最后岁月。1947 年至 1948 年,他写下了最后的杰作——女高音和管弦乐的《四首最后的歌》(Vier letzte Lieder),它是理查·施特劳斯艺术生涯的终乐章,也是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篇——《春》《九月》《睡去》和《在暮色中》,这四首蕴含恒永美感的感人歌曲,展示了高贵的生命在落幕时分的绚丽。


《春》《九月》《睡去》: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声乐套曲《四首最后的歌》(Op. 150)作于 1948 年,是其最后的作品,前三首采用的是德国作家、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的诗,第四首为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艾兴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的诗。


---------


黑塞是“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的作品以富于灵感象征、文笔优美浪漫、善于探索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他爱好绘画,热爱古典音乐,尤其喜欢研究和演奏肖邦。黑塞研究肖邦,也弹奏肖邦。他的第二任太太比他大九岁,他毫不在乎,他爱她,还因为她是演奏肖邦的专家。


黑塞在 83 岁那年,通过一部单声道收音机,偶然听到了时年 26 岁的傅聪演奏的肖邦音乐。他既兴奋、又感动,觉到这是上帝为他安排的一份礼物,让他得以在离开人世以前,等到了他盼了一辈子的肖邦钢琴家!他随即写了一封《致一位音乐家》(An einen Musiker)的公开信,告诉他在欧洲文艺界的朋友们:这简直太好了,好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位叫傅聪的中国钢琴家把肖邦弹活了!


除此以外,黑塞还写过几首与肖邦有关的诗歌,如《肖邦》《夜曲》等。


黑塞诗歌《夜曲》的“主人公”——♭E大调夜曲:


---------


黑塞有着世界公民般的血统,父亲是俄裔德人,母亲是法裔瑞士人。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父亲是新教牧师,母亲生于印度,也是信徒,外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是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著名传教士,曾在印度传教。


外祖父让黑塞迷上了东方文化。此后,德国古典文化、东方哲学和基督教会精神成为黑塞作品的智性底色。黑塞的童年记忆里,外祖父的屋子是他的天堂,在自传式片段小说《魔术师的童年》里写:“人们在这屋里祈祷和读《》,研究和学习印度哲学,还演奏许多优美的音乐。这里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度的客人”。


黑塞从《吕氏春秋》中读到了中国人未曾强烈感到的大乐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无论是《荒原狼》里的莫扎特,还是《玻璃球游戏》里的中国乐论,音乐的精神不断在黑塞的文字中隐现。


黑塞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涉及了音乐,任意打开任何一部诗集或小说都能轻易找到描写音乐的段落,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音乐是黑塞作品的灵魂。热爱音乐的人读到他的作品总会有一种莫名而来的怦然心动。


为什么黑塞的作品总是与音乐相关?


一方面,这和黑塞的生活经历有关,黑塞的家族不仅是一个宗教世家,也是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就浸润在音乐的氛围里。另一方面,德国音乐的传统很深厚,在世界上来看甚至比文学的影响更大。音乐偏于抽象化,黑塞经常将音乐与数学并置,因为二者的结构很相似,和德国哲学的思想结构很相像,这一点和文学是不同的。






长按赞赏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