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圈里那些叫春——哦,不,叫果儿的女孩们!(多图)

2022-06-30 22:27:30

 来自百度百科:

果儿,常见于老北京的土话,有多种释义。

⒈果实的儿话音

⒉女青年。如:尖果儿指漂亮的女青年,苍果儿指不再年轻的女性,戏果儿指勾引调戏女青年。常见于口语,方言。

⒊摇滚圈的专有名词,指喜欢摇滚乐的年轻女子。

如今各个艺术圈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果儿,我们要讲述的也就是北京摇滚圈中的这群生活在性错乱之中的“果儿”们。北京摇滚乐在上个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时,也出现了一批骨肉皮(groupie)群体,不过在北京摇滚圈里不叫骨肉皮,而是借用老北京艺人春典里的一个词:“果儿”或“尖果儿”(这个词有时也往往形容那些长相漂亮的女孩)。骨肉皮与普通歌迷有什么不一样?很简单,普通歌迷只要能见到他崇拜的歌星,合个影、签个名,和同伴炫耀一番就知足了,而骨肉皮不然,除了追星,还要与明星,用咱北京话讲就是“把他给收了”。

注:本期图片是小编在音乐节上拍到的女孩们,她们不一定都是“果儿”,有的可能只是一些粉丝,亦或者是普通路人。

“果儿”,如果觉得这个词儿很新鲜,那你一定不是混摇滚圈的,甚至连沾边都算不上。果儿在老北京话里头是女孩儿的意思。这个词本来很中性,但是慢慢地,它用来特指狂热喜爱摇滚音乐和摇滚乐手的,甚至愿意与之发生亲密关系的女青年。当然在我们的镜头里无法展露那更为密切的一面,看到的只是果儿们把这种欲望赤裸裸地以热爱摇滚的名义,现实化了。


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观似乎很难理解这样的疯狂执迷于摇滚的女生。却不明白她们疯狂地追寻过,就已经是全部的意义。她们爱上的,或许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人,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贴了“惊世骇俗”标签的符号。

反光镜乐队有一首歌就叫《果儿》,“错过就不必再多说/留下的都还不错…我的未来在未知的时空徘徊/让我离开别让我等待”诗意了果儿与乐手的关系。电影《果儿》里头,对于这些颠沛流离的果儿予以了悲悯的目光,她们爱而不得,状似凄清;而另一部电影《烂生活》,却在歌颂这些果儿爱得纯粹、爱得果断、爱得义无反顾。

这些旁人的评价,也许于果儿们无关。果儿们有自己的信仰,她们爱的,或许是摇滚乐手的才华,或许是对庸俗的反抗,无论如何,果儿们只是在追逐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自我的、自由的境界。她们向往光芒四射的舞台,她们为舞台上光芒四射的乐手们欢呼呐喊、流泪尖叫,她们希冀自己也能特立独行,颠覆这个庸俗的世界。她们追求另类,并用这样的方式反抗伦常,在精神世界得到巨大的自我满足。

所以用世俗的标准,比如婚姻去衡量果儿们的存在的意义,那真的是吃饱了撑的。婚姻本来就是世俗的一个枷锁,在果儿们的眼里,或许正是反抗的一种旗帜。她们只需要与摇滚尽情舞蹈、尽情狂欢,在万人欢呼的时候吼出热泪,然后在糜烂的夜晚当下尽欢,什么狗屁的意义,真的不重要。如果一定要说意义,也许只是摇滚精神的再现。不是每个女孩都愿意做果儿,但是这种无怨无悔、不顾一切地去爱自己迷恋的事物与人儿的劲头,真心让人羡慕。


果儿们需要摇滚的世界,那也许是她们一生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一场关于脱离了现实的美好乌托邦;而摇滚的世界也需要她们,她们是摇滚乐手灵感的源泉。有多少人从果儿身上得到灵感,仿佛缪斯女神的存在,艺术的世界,本来就不能用常理推断。如同上世纪60年代是西方摇滚明星与骨灰皮的蜜月期,也是摇滚音乐的鼎盛期。这样的直接结果是,嬉皮精神的扩张,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张狂。所以每一首优美的动人心魄的摇滚词曲后面,或许都有果儿的存在;每一声嘶吼的张扬,都是在吸引着下一个果儿的前仆后继。这是一桩你情我愿的交换,与道德无关。






果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乐手原本的感情流离甚至婚姻破产。当乐队做大做出名,仰慕者越来越多,潮水般的各色姑娘涌来,太难以抗拒她们闪烁着希望的目光和她们对自己浓烈的爱慕。



部分文字来源:systemall的微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