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乐器“阮”,弹奏的技巧,你造吗?

2023-05-25 17:04:50


阮是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件传统弹拨乐器,最早被称为“琵琶”,后又曾被称为“秦琵琶”、“直项琵琶”。


它的音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



阮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擅长弹奏这种乐器,并在其乐器形制与演奏技艺上有很大贡献,因此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人们将阮咸使用的琵琶命名为“阮咸”,后来逐渐简称为“阮”。


阮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无论是演奏技巧和乐器形制都有了空前发展。但是进入明清以后,它却逐渐步入衰落,阮谱文献与演奏技艺几乎全部失传。



从1949年解放至今,在许多前辈们的艰辛努力下,阮在形制、作品、技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各个高等音乐院校也相继设立了阮专业,于是阮的演奏技巧也越来越系统化、规范化。


阮常用的演奏技巧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弹法(戴假指甲),一种是拨弹法。这两种弹法并存了一千多年,至今仍在沿用。


那么,阮在弹奏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哪些呢?


问题一:持琴姿势



常见的错误是,身体靠向椅背或坐满凳面,将琴的背板完全靠在胸前,琴头过于倾斜向左边。


这些错误姿势造成的后果是,满凳面会使演奏着身体过于前倾,演奏时弯腰驼背,目光向下,既不美观,也容易疲劳。


背板完全贴在胸前,一方面会影响琴体共振,另一方面会使演奏着的眼睛不容易看到品位。而琴头过于向左倾斜,无疑会加大左手拇指的负担,使之容易疲劳并影响换把的流畅性。


正确的持琴姿势应该是:身体自然放松,两腿平放,尽量只做凳子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将琴侧放在两腿之间,琴箱与左前胸形成一个三角空间。琴头与演奏者形成一个约45度以内的夹角。演奏者应感觉到琴的支撑点在两腿上与胸前,而不会在左手上。


问题二:左手的常见错误



一、二、三、四指第一关节塌瘪,手心没能保持最松弛的握球状,指尖按品按在两品之间。


这些错误造成的后果是,瘪指首先影响了指尖的力度,并且使按音时类似打音的弹性感觉变为僵硬的“死压弦”,而“死压弦”同时又影响了指尖的灵活性,使之不能快速按音。


手心保持握球状才能使整个左手掌放松,否则练习不久便会感到疲劳。手指按在两品之间会按不实,从而出现杂音。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手心力求做到握球状,并尽量放松,一、二、三、四指的第一、二关节立起,手指保持弧形,使每个指尖直立在弦上,让左臂与掌的力量都能传送到每个指尖。


每个指尖应按在紧邻品的位置,并且按实。每个手指应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尤其是三、四指一定要加强力度与独立性的练习。



左手拇指的持琴动作。有些习阮者不大重视左手拇指的动作规范,位置也随意摆放。如,拇指第一关节立起,位置放在了琴杆的中心。


第一关节立起,会使指尖与琴杆的接触面太小,导致拇指撑不住琴,使琴易在手中晃动。拇指支撑位置在琴杆中心,不易托住琴,还会影响其它四指按音时与拇指形成的相互作用力,也就是对按音力度有影响。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拇指的第二关节立起,第一关节自然平放,拇指肚尽量大面积撑住琴杆,并位于琴杆的左侧。由于琴的重量主要在腿上,拇指只需轻轻托住琴就可以,根本不需要再用力,并应尽量放松。



嘉庚剧院


这些干货

你get到了吗?

无厘头不要紧

12月10日,嘉庚剧院

现场还原《丝弦鼓韵》

感受不一样的中国风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专属座位!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