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小珠落玉盘”——原来琵琶是用演奏手法命名的!

2023-05-25 17:04:50



传统音乐·琵琶篇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SHE的歌曲《十面埋伏》,它融合了中国古典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同时又与嘻哈、摇滚、舞曲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混搭在一起,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作为中国十大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演奏版本。追随它的演变历史,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楚汉战争人物间不同的性格色彩,也可以看到琵琶作为流传了千年的乐器,在穿越古今中的发展与演变。


  作为“弹拨乐器之王”,琵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的前身是在秦始皇时期产生的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从西域传入了一种"胡琵琶",它有着梨形的音箱,四柱四弦,用拨子来进行演奏,这种乐器与最早的琵琶融合发展,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琵琶。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历史长卷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8年,琵琶艺术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做为我国诸多传统乐器中唯一一个用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琵琶既能传递比较明亮的情感,同时又具有浑厚的音色,所以它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在琵琶的文化根基里,兼具了中华文化含蓄内敛的养分和西域民族奔放热烈的情感。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无比生动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关于琵琶的演奏手法, 琵琶演奏家陈音说:

  “历史上从最早的横抱变为竖抱,使琵琶左手的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另外,唐朝的时候有个叫裴神符的人废拨为弹,以前琵琶是拿拨子弹的,改为手指弹以后,使得它的技巧更加丰富,变化更多了。”

琵琶演奏家陈音


  如今谈到琵琶,人们很自然地便会想到《十面埋伏》,这首曲目用到了琵琶演奏中的几乎所有技法。

  《十面埋伏》的作者是明末江苏徐州的琵琶演奏家汤应曾。他出身贫苦,但凭借在琵琶上的天赋,25岁时受聘于一位藩王,随军到河西走廊的嘉峪关一带劳军戍边。在那里,他有感于金戈铁马的惨烈战争场面,以古时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为题材,创作了琵琶曲《十面埋伏》。

穿越两千两百年的《十面埋伏》,惊艳全场!


  从唐代开始,琵琶艺术在漫长的千年间起起落落,凝聚了众多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对于琵琶的传承,陈音这样理解:“人民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只能够在过去的传统和既定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这也是在对待琵琶文化的传承中,众多琵琶大师们的期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承载着千年的音乐文化,也会不断有新的东西兼收并蓄,与传统之美相融合,成为经典并发扬光大。




播讲人:陈敬驰

2016年加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节目中心

先后主持《经典新天地》、《听见好时光》等节目

中国腔调

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所在

思考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制作人:宁静

采编:班宇慧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