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17:04:50
绪
笛子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而喜爱的民族乐器,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复杂纷繁,从吐、滑、剁、花到颤、叠、赠、打都是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的重要手段。而其中的吐音技巧,在笛子演奏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演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正确地掌握吐音技巧,必能大大丰富笛子的音乐表现力,更准确地体现音乐作品的内涵。能否掌握吐音技巧,不仅与舌的灵活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还与气息、口内感觉,舌与手指的配合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拟就笛子演奏中吐音技巧的类型,吐音的应用等方面略述己见。
一、舌的构造
要研究笛子的吐音技巧,首先要对舌的构造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
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它与我们人类的语言、味觉、食物的吞咽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分之二的舌体和后三分之一的舌根。两个部分在位置、结构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所不同。由于舌为肌性器官,因此,舌肌又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组。这两组肌肉在舌体内呈现出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的特点,使舌的形状、运动方向多变化而且灵活,能在笛子吐音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舌内肌:按照肌肉纤维方向的不同分为舌纵肌、舌横肌和垂直肌
(正中矢状断面)
1.舌纵肌:又分为舌上纵肌与舌下纵肌两部分。舌上纵肌位于舌背面(即舍的正面)粘膜之下,起于会厌处的舌根而向前止于舌尖。舌上纵肌收缩时,使舌部缩短,而且能使舌尖与舌的侧缘同时向上卷起,使舌背形成一个凹面。舌下纵肌位于舌下面,纵列位于舌根到舌尖的一个组很薄的肌肉。舌下纵肌收缩时既能使舌部自动缩短,又能使舌尖向下弯曲,使舌体中部形成一个凹面。另外,舌纵肌收缩时,可使舌变厚变短。
2.舌横肌:位于舌上、下纵肌之间、附着于舌侧缘粘膜组织内,其肌纤维横行向内外侧与其它舌内肌和腭舌肌交织。舌横肌收缩则是舌部伸长而变的窄细。
3.舌垂直肌:排列于舌侧缘,肌纤维呈垂直状,自舌背下行至舌尖两侧的一组肌肉。舌垂直肌与舌横肌的机能相反,横肌收缩则使舌伸长而变的窄细。
(二)舌外肌:由颏(kē)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舌腭肌等组成。
(头部垂直解剖面)
2.茎突舌肌:从茎突发出,肌肉纤维向前向下进入舌的两侧和舌的底部,并与其它舌内肌相连。这组肌肉的功能主要是引舌收缩并使舌根部抬高。
3.舌腭肌:由软腭的两侧发出,下端与舌部两侧边缘连接。他的作用是当肌肉收缩时,咽腔缩小。
4.舌骨舌肌:起于舌骨,向上进入舌侧,位于茎突舌肌与舌下纵肌之间。当此肌收缩时,可使舌牵拉向下。
二、竹笛吐音技巧
(一)单吐
1.单吐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在吐音技巧中,以单吐运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北派笛曲中,它是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乐曲中,乐句的起始、同音的重复、乐句的划分及旋律中不带连线的分音等都需要用单吐。单吐又有重吐、轻吐、唇吐等多种不同的奏法以表现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掌握单吐技巧并在乐曲演奏中根据音乐情绪需要合理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1)按舌的运动方式分类,单吐分为两种:
①T(突)式单吐:即“突、突、突、突”。舌轻放在上齿龈后面,然后快速回缩,通过与气流的配合,发出一个具有爆发里的音响,如我们发“突”音。要想连续吐奏时将舌重新放回原来位置上切断气流,当舌离开后,又可发“突”的音。这样连续的舌头动作就发出“突、突、突、突”。T(突)式单吐因舌尖与齿龈的触击面相对而言的要多一些,在舌离开齿龈时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一般而言,它的特点是发音结实、有力、清晰,适合于演奏强音、重音及力度较强的吐音乐段等。
②K(库)式单吐:即(库、库、库、库)。这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吐音,它跟T(突)式吐音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用舌尖,而是用舌的根部抵住上腭,阻住气流,然后舌根迅速离开,依靠气息的冲击形成具有爆发力的音响,类似发“库”音。它的最大优点是发音圆润,且富有弹性,可强可弱,柔中带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冯子存先生在演奏《五梆子》这首体现热情豪爽性格的民间乐曲时,因旋律要求在演奏中棱角分明,刚、健洒脱,选折库式吐音,可使吐出的音刚健富有弹性,而这一选折正好使奏出的旋律音符清晰而又不流于呆板,旋律的进行也显得更加生动有力。冯子存先生在演奏《喜相逢》、《五梆子》等乐曲中,除了在乐曲的后部随着速度的加快逐渐改用突式吐音外,全曲基本都是用库式吐音来吐奏。
(2)
①
②唇吐:在吹奏之前,改编双唇自然闲合,保持吹奏笛子时的最佳状态,然后依靠气流的冲击,发出似“扑”音。唇吐不需要用舌,之需要气息的变化即可,发音力度的强弱是有气流的急缓决定的。气流急则力度强,气流缓则则力度弱。在传统的江南丝竹,地方戏曲及抒情乐曲中乐句的起始音都经常用到。如:江南丝竹《欢乐歌》,该曲开始头两个乐句中的盾音,如使用唇吐则音乐具有抑扬顿挫之感,使清新秀丽的曲调更加委婉动听。
2.单吐的演奏效果
就吐音T(突)与K来讲,二者在奏法上不同,而音响也有区别。用T(突)发音较直,而用K(库)发出的音则含蓄且更富于歌唱性。刘森先生在乐曲中时而轻缓、时而急促的运用多变的K(库)式吐音,使音乐含蓄,充满内在的活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恰好说明,这种独特的吐音是区别于其他竹笛演奏风格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音响表现出来的,而富有感染力的演奏,就需要在力度、速度以及音色等方面加以细致的变化处理。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一幅画的视觉效果,也要求明暗对比和色彩处理上的丰富变化,从中让我们看出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使它的艺术形象更加突出。在吐音技巧中,舌的轻重缓急与气急的变化应用,产生了不同的音响效果,有的发音音节为Tu(突),Te(特),Ti(梯)。有的发音为Ku(库),Ka(咔),Ke(克)等。音节不同,舌的触击点也不一样,加之气息的各种变化使用,使吐音效果产生较大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吐音有着不同的音响效果和不同的表现力,在演奏中应根据不同的作品要求采用不同的吐音方法。一般而言,吐音时舌的运动与气流的大小快慢成正比,二者决定了吐音的强弱,软硬。中国笛子演奏艺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只所以如此,除了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风土文化、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不尽相同而形成差异外,与吐音的运用也不无关系。冯子存先生早年以卖艺谋生,足迹走遍晋察冀边沿地区,受当地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熏陶,创作、改编了一批风格鲜明、新颖独特的笛曲。形成了以干净清晰的吐音、强有力的剁音、各种滑音以及丰富多彩的花舌、华丽奔放的花舌等演奏技巧,体现北方人的性格和语言特征的演奏风格。《喜相逢》原来的曲调较简单,在戏曲中往往用于过场音乐,经过改编以后,使乐曲大为改观,成为一首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极富表现力的笛子独奏曲。该曲第四段较多应用了单吐、花舌、剁音等技巧,表现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时热烈欢乐的情景。
(二)双吐
1.双吐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2.双吐的演奏效果
(三)三吐:
1.三吐音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由单吐与双吐的不同变换组合构成。它的演奏要领同前面讲到的单吐、双吐方法完全相同。三吐通常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前十六分音符(TKT TKT)它的组合是在节拍单位内有一个双叶音加单吐音构成。
②后十六分音符(TTK TTK)它的组合是在节拍单位内有一个单吐音加双吐音构成。
以上两种类型的三吐音较为规范。只要较好掌握单吐与双吐奏法就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训练。
③平均的三音组分音:(三连音等)上面我们讲到的第一中类型双吐叫单吐(TKT),较为容易演奏,而平均的三音组分音相对而言,掌握起来难度要大一些。下面把平均的三音组分音的几种不同吐奏形态分别作一介绍:(1)TTK
2.三吐音的艺术效果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三吐由于类型的差异在音乐作品中对音乐形象的刻画也有所不同。前面讲到的三种类型中,前两种(TKT TTK)善于表达激烈、跳跃、欢快的情绪,并在实际演奏中赋于其一种特有的骏马飞蹄的艺术形象:如:《小战士勇闯封锁线》(陈大可曲)第五段。此段旋律运用后十六分音符三吐技巧刻画了小战士凭借坚强的毅力重上战马,冲破敌人封锁的英勇形象。第三中类型(TKT KTK)在乐曲中具有坚定、勇往直前的气势。如:《大青山下》(李镇曲)曲表现了内蒙大青山下人民辛勤建设家乡,为实现祖国现代化而奋斗的情景,在第四段中运用多组三吐音,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热情,为幸福生活坚定的奋斗激情。
(四)循环换气双吐
1.循环换气双吐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循环换气双吐是王彦先生六十年代在赵松庭先生长音循环换气的基础上而首创,它给笛子的吐音技巧代来了突破和发展,使吐音这一家族中又添了新的成员。
人类的肌体内,气管只有一个,吸气和呼气两者不能同时进行。而有些作品中,根据音乐情绪表现,需要有大段连续不断的快速吐音,如吸气,必然造成停顿,影响音乐表现。而掌握循环换气双吐之后,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是音乐更加流畅、自然。
循环换气双吐就是仿循环换气运用于双吐吹奏中,使之能连续不断的演奏快速吐音。要领是:把双吐TKTK(突库突库)中的一个ku(库)音节,换成pu(普)音节,成为TPTK(突普突库)或TKTP(突库突普)。由P(普)取代K(库)。P(普)就是循环换气双吐中的“气口”,也是循环换气双吐中的关键所在。如何更好的掌握循环换气双吐,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①P(普)是利用腮部肌肉和咽腔的收缩,把口腔里的空气突然压缩挤出口腔,射向吹孔,形成一个短促有力的音响。
②由于P(普)音节是靠口腔里余气挤压产生,这就给我们依赖呼吸用的通道—气管留出吸气的机会。因此,在吹奏P(普)的瞬间,通过鼻腔快速吸气,而吸气的时间是在吹奏P(普)音的同时完成的。
③口腔挤压产生的力点与舌运动产生的力点在音响强度上存在一定差别,P(普)相对来讲比T(突)或K(库)音要弱,而且弹性也差。因而,在练习时要努力提高口腔挤压的速度与强度,使口腔里的空气喷射出口腔时既有速度又有力度,吹奏的音响才能有弹性,达到与舌吐音效果的统一。
④循环换气双吐是在快速的旋律进行中完成的,而气口有是在瞬间进行,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每次吸入肺部的气量很少,在日常练习中,除了在保证吸气速度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吸气量外,可本着勤吸少吸的原则。
⑤瞬间的吸气要有一个力点来支撑,以利于提高吸气速度和吸气量,而支撑点就是腹部迅速而有力的吸气动作。
2.循环换气双吐的艺术效果
当循环换气双吐练到较为熟练时,气口可以根据旋律的音区、储气量等任意选择。一般来讲,较低的音区和同音区反复时吸气要容易些,吐音效果也会更好。在实际演奏中运用着一技巧,可使旋律连贯、流畅、一起呵成,取得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无穷动听》(帕格尼尼曲,赵松庭移植)。原曲是写给小提琴演奏的乐曲,由十六分音符组成,速度较快,音乐华丽,无穷动听。移植到笛子上,如果按照正常的双吐演奏必须换气口,而换气的话就必然造成旋律的停滞,影响音乐形象的生动性。运用双吐循环换气不仅是笛子能够较准确地表达乐曲的风格,而且能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笛子的音乐表现力。
(五)碎吐
1.碎吐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碎吐是笛子吐奏技巧中极富色彩性的一种吐音,它的发音清晰、明快、铿锵有力且富有连贯性,奏出效果接近于弹拨乐器的轮指和弓弦乐器的抖弓,在乐曲应用中应用具有独特的效果。山东老艺人赵玉仁先生是碎吐的创造者。
碎吐是一种比双吐更快,更密集的吐奏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一个“碎”字,它的演奏符合是以“///”标记在音符的上方。碎吐得演奏要领是:在掌握好双吐得基础上,依赖腹部有力的气息支持,把舌的动作尽可能移动到舌尖,缩小舌的动作幅度,以提高舌活动频率。同时配合腹部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好像我们读“得咯”的音节,从而获得一种比快速双吐更快的吐音。
2.碎吐的艺术效果
由于碎吐具有密集、连续的音响效果,一般来讲,旋律进行中的音符之间应该吐多少次,疏密到什么程度,这就要因乐曲和因人而定。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在乐曲要求的速度中连续碎吐时,手指的起落要严格、准确地掌握住碎吐音符的时值,在音符时值范围内,根据个人能力,能吐多少就吐多少。碎吐得表现力较为丰富,既能在欢快、奔放的乐曲中表达热烈、也能在秀美、典雅的乐曲中表现雅致、舒缓的情绪。如表现欢快激昂的乐曲《凤阳歌绞八板》(山东民间乐曲,郝益军整理)在表现秀美、典雅的音乐情绪时,碎吐得应用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吕其明曲,曲祥、曲广义改编)是一首吐音综合练习曲。在主题中加入碎吐的技巧,用来模仿弹拨乐的轮指、滚奏效果,表达了秀美、典雅的音乐形象。
结
从生理现象来看,舌部动作的变化、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的结果,但它不是某一块肌肉或者是某一群肌肉的单独作用,而是有相关的几群肌肉或某些器官分工合作完成的。如:吐音的吹奏除了口部肌肉的协调外,还必须有气息的支持,而气息的支持有加入了胸部肌肉群与肺部等器官的惨与完成。另外,在练习和吹奏吐音时,不要片面强调舌头动作,位置、速度等,而忘记最关键的气息支持来获得满意的演奏效果。当然练习的时候也是要注意的不要盲目的练习,多放慢来练习,慢慢的训练舌部肌肉的耐力,也能更好的感受和掌握舌头与气息协调配合工作。
笛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既能表现优美抒情、婉转高雅的内在情感,也能表现万马奔腾、威武雄壮的音乐形象。正确的方法吹奏吐音,不但爆发力好、富有弹性,而且力度集中,华丽、流畅,犹如珠落玉盘。吐音是笛子演奏中常用的演奏技巧,也是颇具魅力的艺术表现手段,正确认识、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吐音技巧,可以大大丰富和提高笛子的艺术表现力,有利于对音乐作品内涵的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