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4 02:32:29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对音频文件质量的区分方式是码率,一般写为 xxx kbps, 代表着音频文件每秒内所含的信息量, 一般越高信息越丰富, 音乐也会更“真”,细节更饱满一些.
比如说豆瓣fm, 免费版是128kbps 收费是192kbps? 这个其实就算是标准的了,一首歌大概2-4MB, 音乐不至于太糙,也能加载的比较快。
标准音质:128kbps(位速率)
高清音质:320kbps
无损音质:1411kbps
前两者即是我们总说的mp3,无损音乐的格式多为wave,flac,aiff等等。
1.大小差别:1首3分钟的流行歌曲,128k的大约3mb,320k的大约7.5mb,无损大约30mb。(采样率标准是44100hz,也就是和cd一样;有很多歌曲录音用的是192khz,96khz的采样率,在最后母带处理时候也会降成标准的44100hz,16bit)
2.音质差别:有损音乐的高频部分会被削弱,用好的监听耳机听会感觉空间感变窄了;事实上所谓对音乐进行压缩也即是压缩其低频高频,使得压缩后的音乐频响范围没有无损的广阔。
有一些还会出现爆音。用专业的声卡听歌,一首制作的很好的无损音乐,声卡是不会跳红的,但是听mp3,声卡会跳红,尽管并不爆音。
所谓的高清,是高保真,也就是常见的Hi-Fi。 这种品质的音乐码率一般在320kbps(这是mp3格式的上限) 及以上, 细节更加丰富(比如说伴奏乐器的声音), 一首歌大概5-10MB, 网易云上的音乐基本都是这样。这样的音乐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音乐需求。
然后以上两种全部都是 有损音乐, 这是因为大多数时候设备存储空间有限(当年MP3刚出才128M?, 20首歌?), 所以音乐在传输和保存过程中, 我们会尽量的通过舍去某些影响不大的部分压缩歌曲大小。 例如,因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 - 20000Hz区间, 但是录音设备能接收的频率是远大于这个范围的, 所以大多时候压缩音乐时会去掉20000Hz以上的音频信息(对于人耳来说前后差别不大,但还是有的,至少是大多数人可以感受到的)。
一般来说你的CD里就是这种无损音乐, 一首歌大概在100M左右。 格式一般为APE,FLAC
这些一般是是拥有良好的音频输出设备(优质音响,耳机)的人会选用的,因为你拿一两百或者beats的设备是听不出太大区别的。
然后在无损音乐中, 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采样率。 一般来说CD音质的采样率为44100Hz, 意思是音频采集设备(麦克风之类的)会每秒采集44100次声音信息 (一般实际采集的远大于此,是事后压缩到44100Hz的)。为什么是44100次呢, 这是因为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 就是说如果我采集的频率是你能感受的频率的两倍以上的话,那么你就会基本上感觉音乐是连续的。
但是更高的采样率对听感是有所提升的(这已经是玄学的范畴了), 所以你还会发现网上有丧心病狂的192000Hz采样率的母带版, 一首歌500MB-100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