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一手把网易云音乐送上轨道,现在他要来“拯救”百度音乐

2021-06-03 18:09:26


但百度可不是网易,现在也不是 2012 年。

在媒体口中,百度音乐从“掉队”、“被放弃”到“如何重塑在线音乐”、“能否重回巅峰”用了十个月的时间,这一切都只是因为王磊这个人而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磊的声名和百度音乐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王磊从 2012 年开始担任网易云音乐的高级总监,让网易云音乐在三年内获得了两亿用户。而这四年也是百度音乐彻底衰退的四年,从当年 MP3 搜索时代的巨头变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鸡肋。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都在于产品。

2013 年网易云音乐正式上线时,这个市场里已经有了 QQ 音乐,有了酷狗和酷我,有了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在一个看似已经成为红海的市场里,网易云音乐凭借着黑胶唱片的造型汲取灵感的界面设计,用歌单而非音乐人来组织曲目,以及人工加智能的方式共同为用户推荐音乐等功能,赢得了“小而美”的名声、以及两亿用户。

反观百度,由于缺乏成熟的移动端团队,百度音乐的产品变得越来越不友好:分享音乐的功能位于第四级页面;首页还老是推荐广场舞大串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音乐彻底掉队了。

网易云音乐与百度音乐对比

百度音乐要重拾昔日的荣光,王磊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在网易云音乐的经历证明了他知道一个优秀的产品是什么样子,而且他还有过在市场上满是竞争者的情况下杀出重围的经验。

对于王磊来说,百度音乐则可能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又一个平台。

在被问到为何从网易云音乐离职时,王磊除了提起一些个人因素——开车去新的网易大楼上班来回要六个小时以外——他还觉得网易云音乐已经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平台,不需要自己也可以运转下去,而自己的一些想法在云音乐那里也很难得到实现。

在 2015 年 4 月的一篇报道中,王磊表示网易云音乐会将服务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包括粉丝经济、广告、票务、数字音乐发行收入、基于音乐的增值服务收入、智能硬件等等。 但是王磊也同时表示,网易云音乐所能整合的资源还做不到这些。

要实现王磊想象中的全产业链,百度音乐看上去是个更有可能性的地方,毕竟百度音乐背后还有个叫太合音乐的公司。去年底,百度剥离了百度音乐,后者与太合音乐完成了合并。

太合音乐是一家资本驱动的公司,通过几次大并购变成了一家大公司。

目前,太合音乐旗下的业务几乎覆盖了整个音乐产业链,包括太合麦田和海蝶音乐这两家唱片公司,大石音乐这家版权代理公司,票务网站秀动网,培训机构海蝶森林。

再加上作为音乐播放器的百度音乐,以及由原豆瓣音乐负责人刘瑾带领的孵化独立音乐人的百度音乐人项目,在音乐产业里,似乎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布局能比太合音乐更全面。

一切看上去都很合适,百度音乐需要王磊的经验,而王磊也可以通过太合音乐的布局来实现他将一款音乐播放器做成全产业链生意的梦想。


然而,在这之前,王磊要对百度音乐做的事情首先反而是“修补”。

首先要修补的是产品本身。正如先前提到的,百度音乐自身有着大量的缺陷,分享功能隐藏得太深只是其中一个。在产品上,王磊可能是在凭着一己之力进行调整。据报道,百度音乐分拆后,所属团队基本保留了原班人马,目前共 100 多人。

10 月 18 日,王磊入职百度音乐后召开的第一次发布会,第一个发布的产品就是版本号为 5.9.0 的新版百度音乐。这甚至都不能算得上是一次大更新,在王磊入职百度音乐之前,他们的版本号就已经更新到了 5.8.1。

另一个要修补的东西则是版权。去年 8 月 1 日,来自国家版权局的最严版权令正式生效,百度音乐为此下架了 150 万首音乐,是市面上的播放器中下架数量最多的。这也让本来就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落后了的百度音乐彻底掉队。

在王磊入职百度音乐以后,百度音乐与腾讯签订了版权协议,并计划投入几个亿,希望能够达成“中国版权库第一”的目标。

至于打造全产业链的计划,王磊提出了一个叫做“耳朵经济带”的概念。其中的产品落地、演出活动暂时还只是纸面上的计划,唯有硬件——与弄客耳机、小鸟音响、1More 耳机推出的联名款——才算是真正落了地。

王磊自称“对于更远的呈现和规划还没有想清楚”,目前有的是一个两年的规划。只不过,他对此相当谨慎,不愿意透露其中具体的细节。

王磊

两年以后的百度音乐会变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好,尤其是百度音乐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轻松。

与 2012 年网易决定开始做音乐时,整个在线音乐市场还是一盘散沙不同,2016 年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整合。

腾讯合并了 QQ 音乐以及拥有酷狗和酷我的海洋音乐集团,阿里音乐则整合了虾米音乐以及天天动听、并推出了一个名为阿里星球的复杂而庞大的软件。以及还有王磊自己一手创造的网易云音乐也刚完成 10 亿元的融资,反过来成了王磊现在需要超越的目标。

这个市场里的巨头都已经整装完毕,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战争了。而百度音乐除了版权的问题看上去得到初步解决以外,其他的似乎还是什么都没有。

尽管王磊说百度音乐目前还是排在前四,拥有 200 万付费用户,但是百度音乐产品本身亟待修补、豆瓣没有做成的音乐人计划要重起炉灶、通过硬件来赚钱的模式还要更多时间来验证、打通整个产业链的计划还要看百度音乐和他背后的太合音乐如何整合。

这些任务都放在了王磊面前,他还有多少时间能够在百度音乐身上复制网易云音乐的成功呢?

Q:《好奇心日报》

W:王磊

Q:您再回过头再去看一下这个节点(2012 年创立网易云音乐),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W:其实也没什么不一样的,从我的角度来讲,还是有相似性的。其实中国的音乐产品还是做的不够好,现在比四年前已经好一些了,可是还是不够好,就是说真的是几乎没有人说你不好的这种程度……我也不能说我曾经做过和我即将要做的这个就能够做到。但我们肯定希望朝这个方向努力。

Q:具体都有哪一些方面?

W:在国内做音乐产品,第一个还是跳不出来版权的这个困扰,你必须得有一个比较庞大的曲库。你没有庞大的曲库,你产品做得再好其实也是没用的。所以说这是一个肯定得去持续面对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就是说在整个设计上,用户使用便捷性体验上,肯定是要做的越来越好。

第三个就是说你是否要围绕这个产品相关的所谓的这种 O2O 部分你要做好,还有周边的部分。

第四就是说未来整个科技发展大势相关,比如说你是否应该有这种直播,VR 的制作,包括一些其他的还没有出现的一些、即将出现的新技术,是否要跟这些相结合,我觉得这几个问题都是大家一定要去面对的。

而现在的音乐而言,其实还是再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现在还是第一步,大家都还是在你有多少曲库,我有多少曲库,在拼这个。其实现在还是在第一个阶段,在中国而言。

Q:差不多还是播放器上做些加法。

W:对,其实我觉得如果照这个思路往前发展,再发展下去,那跟中国足球没什么区别,真的。如果还是以这样的模式,是非常悲哀的。所以其实大家应该努力的跳出这一点,应该要往其他的方向,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往其他方向去努力。而不是只盯着这一点,就是我说的版权这一点,是吧?否则就是中国足球。

Q:作为你个人,什么时候开始听到那么多好的音乐?

W:我个人从小就听流行音乐,上五年级的时候就买了人生的第一盘磁带,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而且还有 90 年代初期的时候,因为我在北京长大的 90 年代初期的时候,北京的电台里开始有介绍港台音乐各欧美音乐固定的节目,其实也是刚刚开始。我记得 1991 年的时候,北京才有第一档真正介绍港台音乐的节目,就固定的介绍这种港台流行音乐的节目。那时候叫北京经济台,现在这个广播好像都没了,北京经济台电台,每周五还是每周六晚上的十点,那时候主持人是常宽。

所以我觉得因为在北京的原因,能有机会听这些。所以从初中开始就接触了大量的这种不同的音乐,也就这几种。电子音乐,比如说接触电子音乐可能我也算是国内比较早的那一拨人,在 1998 年左右就开始接触。

Q:1998年的时候您毕业了吧?

W:没毕业,还在念大学。我在 1995 年暑假,那还念高二的时候我已经开摇滚 party,当时就叫地下摇滚乐,地下摇滚演出,当时已经看那个了。我记得十块钱一张票,真的是在地下,在新街口,是不是新街口?地下的一个迪厅里,当时迪厅真的在地下室,地下演出。高二就已经去看了。

Q:那个时候去那有没有什么后来比较出名的乐队?

W:就是在那天认识了沈黎晖,误入歧途,对。上一次《摩登天空》杂志复刊,采访我,因为当时摩登天空杂志理论上写稿最多的人。好多人不知道那上边好多看的文章是我写的,那个杂志上很多文章竟然是大学生写的。所以看那个演出,因为那时候的演出首先就看的人不多,可能那天演出,可能有个五六支乐队还是六七支,记不太清楚了。人本身加起来就不多,也就 100 多人,或者不到 200 人的样子。乐手的关系都还不错,不像现在很多人看不起谁,都是零交流,同台演出零交流。

那时候也挺初生牛犊的,也没什么不好意思,‘我们能跟你要个联系方式吗’,他就掏出一张名片给我,那上边还没有手机,还是一个 BP 机,还有座机。那个名片印的是北京风景科技文化公司,总经理沈黎晖,这是个印刷厂,印刷公司。

等到我大学的时候,我得到机会保送了,保送首都师范大学。那个暑假还有联系,那个暑假后来我又去找他,他说你没事儿就来找我玩,听音乐。我那会儿就去他办公室去听,那时候他办公室在西三环,首都师范大学旁边,也是在一个地下室里。跟他聊天,听什么听听音乐,一聊天,挺有意思。那会儿他们暑假还去排练,让我去跟他们一块儿玩,看他们排练。

我是摩登天空所谓第四个员工,甚至第三个员工。真有点记不太清楚,不是第三就第四个员工,但我是兼职的,念大学兼职。所以其实说我觉得因为喜欢音乐,有机会正好认识了一些人。恰好认识了一些人都还把我带入了一个比较好的方向。

Q:后来您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传媒行业了?

W:其实在念大学的时候,同时好几份的兼职,念大学是在摩登天空兼职做文案、企划、做制作助理。但不是每天都录音,每天都有这种事情。同时在北京《青年报》,当时刚办了一个周刊叫《北京青年周刊》,在那做兼职记者。也在给那个音像世界杂志,还有歌迷大世界杂志,还也音乐天堂杂志,也在给他们做这种兼职的记者。因为那时候基本上可以去采访一个人,可能我能够写到两三篇稿。因为那时候不能一稿多投,要从不同的角度写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给各家都去发。但也有的没有,比如说就没有兴致。比如说写摇滚乐,其实在《歌迷大世界》上很难发,但是在《音乐天堂》那边就很好。

那时候同时有这么几个事在做,到了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在一个网站做兼职,那个网站现在已经没了,在当时是中国应该是第一个摇滚乐的站点,叫 Chineserock.com,现在已经没了,是两个美国人创办的。我当时在他那做,做他的那个兼职的记者。也可以说我所谓的第一桶金里边有很多是来自于那,那时候就感受多网站能开那么高的薪水那种感觉,那是人身的第一次出差也是因为在那个网站的工作。

Q:离开传统报纸之后是先去唱片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当时那会儿主要是负责什么?

W:首先我为什么离开报业?离开传媒第一原因就是因为我那个时候已经进入了娱乐新闻,音乐新闻,进入八卦化时代。而我个人对八卦化是非常反感的,我认为写音乐的东西应该就作品本身去说,而不是说八卦去说什么。我承认应该是给读者提供不同类型阅读的这种快感,可是不能所有的娱乐新闻跟音乐新闻,全变成一个八卦,这是我个人非常反感的。所以我那时候觉得新闻理想在八卦面前,真的连个屁都不算,我觉得很郁闷,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其实在做媒体最后一年,我当时已经在田震的公司兼职了。其实报社是知道的,因为完全不应该本职的工作,就已经在兼职尝试去做唱片,在摩登天空就有过一段,后来在田震那又有这一段,我还是觉得做唱片这件事,其实个人是特别感兴趣的。基于这两个原因离开了传统媒体,去的唱片公司工作。虽然也做过经济人,当时做毛宁的经纪人,后来也做过艾敬的经纪人等等,但实际上我更愿意做的不是经纪人,我更愿意做的是唱片,唱片制作创作本身。所以其实后期主要还是做非精细类的工作。我可能比较感兴趣,做了很多唱片什么的,做了好几年。

等到 2007 年离开唱片行业的时候,就是因为唱片行业已经开始跌入谷底,真的是跌入谷底。那时候网站不会给唱片公司版权的酬劳,版权的使用费。唱片公司还是得依赖这种传统的 CD 的销售渠道,虽然当时已经有彩铃的业务出现,但实际上那些歌曲都是比较大陆化的一些歌曲,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做出那种公司。

沈黎晖

Q:您刚刚说当时唱片衰落,现在情况比当时好一些吗?

W:我觉得是这样,整个的音乐行业其实比当时要好很多,音乐行业。但是如果就唱片销售本身这件事而言它未必,我们指 CD 的销售,那比当年还是要下降了的。但是整个音乐行业其实比当时要好很多,最明显的标志,最大的最显著的一个标志,就是这些平台去给这些唱片公司付版权费,而且付的版权费很高,让整个行业现在其实都活了。我觉得整体上好了,但是还有一个前提,真正在这个行业里做,真正做好音乐的公司会好。不好好做音乐,不会好。

Q:我知道有些唱片公司对这个不太满意,说像是断了财路。

W:但实际上其实也很难说,断了财路这个其实还是一种抱残守缺,我也是唱片公司的。所谓断财路其实主要指的是当时音乐平台都不向公司支付任何版权使用费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是有这个问题。像 2006、2007、2008 那个年代。

但其实到了后来,尤其是现在音乐平台,向唱片公司支付数以亿计的版权费的时候,其实这个已经不能再说断财路。或者话又再说回来,你现在能让世界上所有的音乐平台一夜之间全部都消失,让整个人类社会退回到大家都去买 CD 的那个时代吗?这是不可能了。就算是所有的音乐平台都消失了,听众难道真的就都会特别去买 CD 吗?也未必吧,对吧?

Q:您之前说是行业里会有一个协商,确定付费问题。

W:对,就是说包月的这个,尤其涉及到三大曲库,实际上是三大相对统一的标准,这个也是大家都一样的,就是 8 块钱、12 块钱这样。

主要就是三大唱片,然后再加上这几个音乐平台大家一起来定价的。原创音乐人的作品,是各个平台自己来定价。

各个平台自己签、自己去定价。但是大家其实在定价的时候,也都基本参照了一下各家的标准,不会差距太大。

Q:哪部分的听众付费意愿比较强?

W:第一肯定是哪些粉丝,那些是愿意的。什么 Bigbang、EXO 这一类的,粉丝型的个人。第二一点就是说那种比较重度的音乐爱好者,这两种。

Q: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哪些付费方向?

W:我个人觉得以后的一些这种周边的产品,硬件,我们已经开始在做了,那次说的时候还没有,现在你看已经有了。包括门票,我觉得这些其实都可能是以这些用户的愿意去付费的。就简单说以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音乐以及与音乐相关的周边,我觉得都是用户愿意去付费的。就算我们现在在做这种所谓的音乐电商,我们也不会太跳出音乐本身去做,你哪天看到我们这卖大米了,这好像也百度音乐牌大米,不过这个不完全排除。假设我们合作的歌手,李健好了,好朋友李健,假设李健好了,就是说李健做了一个生态大米,说在你们这卖一下我觉得完全可以,百度音乐李健音乐大米,完全有可能,是吧?

Q:还是围绕音乐。

W:对,主要是围绕音乐,你看我们现在上的,比如我们在卖张学友演唱会的票,我们在卖耳机,我们也在卖数字音乐的专辑。也在卖我们的会员,未来我们可能还要增加品类,未来比如说我们的笔记本,我们的笔、充电包、体恤,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些其实很多都是围绕着音乐本身。


Q:为什么现在很少出现这种爆款的歌曲或者歌手?

W:我觉得其实这个问题是个特别好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因为我觉得首先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现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单元化或者二元化的社会,完全多元化的社会。在多元化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或者娱乐生活选择的方式,选择的途径太多了。音乐原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载体,伴随生活的方式。但是家里连电视都买不起的时候,家里有一台收音机,你就觉得你拥有了全世界的那种感觉,是吧?但实际上现在由于经济的这种发展、生活的发展,首先人们在消费电器的方面,已经有太多的选择和激活。人们对这种娱乐方式获取,也是越来越多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音乐里边它的重要地位,或者说原来不可替代的那个地位,已经被撼动了,我觉得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现在人们把音乐更多的其实已经不像在当年,把音乐作为一个情感的寄托了,多人当年为什么买音乐?把音乐当成情感的寄托。现在人们不会把音乐当成情感的寄托了,或者说这个时代的人很多情感已经挺麻木了。所以音乐也不会那么重要。

最后一个就是说也是其实这么多年以来发展,我个人觉得也算是一个恶果,我们今天要去承担的一个后果。音乐这么多年以来,人们已经不为它去付钱了而获取音乐,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它很卑贱,它卑贱它就不重要了。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人心理的一种变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最后一个问题当然也有人有这种说法,说因为这个行业不景气,很多有才华的音乐人逃离了这个行业,所以没有好的音乐人在这出现。可我不完全赞成这个观点,你要这么说,像李荣浩好了,不也在这个行业里扛了十年吗?大家觉得他一夜爆红,实际上在这个行业里十年才出来。当年是我所在唱片公司我们公司的制作助理。所以其实不是说这个行业里没有人才在这儿,也不是说这些人没有在努力的写歌。但确实是说整个社会和人的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过去你说在中国成功的音乐媒体有几个?真的有几个,有几个。现在有几万个还是几十万个,甚至上百万个。所以你要把个人微信号全算上,千万个都有了,搞不好都上亿。所以当你(选择)越多的时候,反而其实你不知道选什么。

我的感受真挺深的,我去日本,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原因,去日本还挺多的。我觉得日本科技的发展肯定是比我们这儿进步多了,科技的发展。但是人家在人的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我倒觉得人家比咱们要保守很多。保守是引号的词,坚持的东西很多,是吧?所以人家其实对于文化艺术这块,音乐这块,其实还保留着他们的一些传统的东西。比如他们还是去买 CD,是吧?还是有全世界最大的唱片店,就在涩谷,那是一个多么繁华的商业街,在涩谷矗立着一个 7 层楼的唱片店,全世界最大的,7 层楼。你就这么想吧,这个逻辑懂不懂商业都能明白,如果卖不出去 CD的话,那个楼租都租不起,对不对?但他一直在经营着,经营了好多年了,那就证明买 CD 的人很多,对不对?不是有那么多的风投,他讲故事,就讲故事风投就去了,是吧?所以我觉得这个方面,可能是我们这个经济发展,我是学历史的,我觉得我们还是经历一个浮躁的时代,这个时代我觉得一时半会可能还过不去。可能等这个时代过去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于平稳了,我觉得说这种不是经济的增速平稳,而是说整个人文社会结构发展,人心态的发展比较平稳了,可能会好一些。

Q:现在的音乐人应该怎么推广自己呢?

W:我觉得现在的音乐人推广渠道,比当年时候要好很多很多,也多了很多很多。第一个就是说他可以跟这些所有音乐平台都去合作,所有这些音乐平台都可以去合作,上传自己的音乐作品,然后把自己的这种介绍、文案和自己的这种动态,都发布在这些平台上。还有这种社交媒体上,博客也好、微博、微信,包括现在的微信的公众号,其实自我宣传的一种载体。还有一个,这个已经有至少 70 年的历史了,略显笨拙,就是你到处去巡演,真的是从美国算起来有 70 多年的历史。应该是在一九三几年左右开始美国就开始这种大量的巡演,20 年代也有,但是很零星的,大规模应该是在 1930 年代末期和 1940 年代初期,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巡演,到处去巡演。所以其实这一点你看起来它是很土的这种方式,传统的方式,劳动密集型方式,但仍然是一定要去做的一个方式。

Q:包括一些 hip-hop 这种很新潮的歌手,他也会去做巡演。

W:对,民谣歌手,做那种特别多。像表达我明天要去飞去,陈粒的演唱会,这几天身体不好,取消了,赶上下一站再去。我看她现在在密集地这种巡演,几乎是一个星期,我看好像一个星期跑了两三个城市巡演。这个你看密集型,他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原创音乐人要想让自己有知名度,或者让自己火起来,或者让自己的歌曲被别人接纳,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硅谷最大的几个科技公司,怎么造个车就这么难呢?


宝马VS奔驰VS奥迪:应不应战,要看挑战者够不够格|广告大战④



2016 年最引人注目的包装设计,都能说明哪些消费趋势?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